第一千零二十七章 判断(2 / 2)

每个人都对自己了解的领域,更加赞同,这是种难以避讳的倾向。

而在863这样的国家级计划面前,任何一点倾向,都会被无限放大,更不要说,有的人还会人为的刻意加重这种倾向——在全部经费都由国家负担的时代,科研领域真的是一言则兴,一言而衰的。

武岱身为院士,急吼吼的递交一份发展纲要给朱院士,其目的,也就是施加自己的影响力了。

就像是现在,朱院士看到杨锐的计划书的第一时间,就是拿武岱的计划书做对比,所谓先入为主是也。

国家在农学方面的投入越多,站在农学顶端的武岱所能享受到的资源就越多,他的徒子徒孙们的发展就越好……再是一片公心之人,在这种问题上,也不免受私心的驱动,何况,他拿出的发展纲要,也并没有什么错误。

国家级的发展计划,终究是要有侧重点的,撒胡椒面似的出钱,原本就是70年代的风格,若是不做修改的话,863计划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不过,相比武岱,杨锐却能看得更远。

他不仅知道发展的方向,他还看到了发展的成果,他甚至知道哪个实验室的哪项成果,最终结出了累累硕果,他同样知道哪些看似繁茂的大树,最终是一株太监树。

杨锐用不着指名道姓,但他的发展纲要,却因此充满了浓浓的自信,以及逻辑严密的判断。

这是其他做纲要的人想都不敢想的。

朱院士看到正文部分,再仔细对比,渐渐的发现了更多的不同。

不像是其他人撰写的发展高腰——无论是生物学的还是其他什么学科的,大家都习惯于拔高自己喜欢的领域,而对自己不喜欢或者不看好的领域,做一些冷处理。

杨锐却是毫不犹豫的进行了贬低,而且,贬低的有理有据,让不做生物研究的朱院士,眼皮都是一跳一跳的。

“你这个纲要提出来,是要掀起轩然大波的。”朱院士怕杨锐不明白,侧面给他说明了一句:“你比如说转基因主粮,粮食是咱们国家要重点保障的资源,不做研究怎么行?”

“并不是一点资金都不给他们,只是这个高技术发展计划里,没必要给他们而已。”杨锐解释道:“现在才是85年,计划是要做到2000年的,等到2000年……我觉得转基因主粮,也会因为政治等方面的因素,无法发挥作用,既然如此,咱们现在不如省下这笔钱做些别的,等到下一代高技术发展计划出笼,再说要不要做。”

转基因主粮怎么样,姑且不用讨论,但就杨锐所知的事实是,转基因主粮直到30年后,都不允许进入中国农场品市场,既然如此,现在提前30年做30年后都不能实现的技术,又有什么意义呢?

真要是想做一项如此长期而看不到效果,又能改变世界的技术,核融合计划永远敞开怀抱欢迎你——有了近乎无限的能源,粮食才是想种多少种多少,甚至不用受到阳光和土地的限制。

朱院士却是连连摇头,道:“你说的太玄了。还好你是拿了给我看,要是让别人看到了,非要和你吵个结果出来的。”

杨锐无所谓的道:“反正都不是什么显学,他们爱吵就去吵好了,总不能真的变成会哭的孩子有奶喝吧。”

朱院士一愣,道:“你倒是对自己的判断很有信心。”

“当然,否则也不会交给您了。”

“但是,你如果判断错了,对咱们国内某些方面的学术研究的打击,却是很大的。”朱院士接着顿了一下,道:“国家高技术发展计划,本来就是希望让高技术领域,发挥先导作用,现在做低投入,15年后,等到国家需要的时候,我们又拿什么东西出来?”

杨锐道:“那也要到15年后,国家需要才行吧。就我看来,转基因棉花之类的,是不错的发展方向,至于转基因食物,现在学界讨论也很多,反对的不比赞成的少,给他们投入资金,不值当。”

朱院士却是摇头再摇头,道:“别说是你了,就是我,也不敢做这样的决定呀。”

“总要做决定的吧,您要是不确定的话,就把话推到我头上好了,我来和他们辩。”杨锐之所以提出转基因的话题,也是为了方便辩论,其他的学术文章,真的撕开脸皮搞大辩论的并不多,转基因食品就不一样了,杨锐再缩减到转基因主粮的范围,近乎是处于不败之地了。

朱院士一时间难以决断,只能好言劝说杨锐两句,再将他送出了办公室。

接着,朱院士点起了一根香烟,在袅袅的烟雾中,陷入了沉思。

比起杨锐的判断,朱院士其实更喜欢杨锐的发展纲要的结构,还有他对科研项目的估值的方式,也令人耳目一新。

而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都不是朱院士所能乾纲独断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