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1章 不言自明(1 / 2)

 从清华园返回燕园,花费了很长时间。

一路上,刘院长使劲的蹬车,汗流浃背。

一路上,蔡院士使劲的看书,聚精会神。

刘院长几近虚脱,恨不得将自行车摔飞出去。

蔡院士却是不满的埋怨道:“你是越骑越摇了,晃的我眼睛都要花了,骑稳一嘛。”

“我……”刘院长无言以对。

“骑稳一哦。”蔡教授又叮嘱一声,再次沉浸于自己的世界里。

刘院长哼哧,哼哧的继续努力,鼻子上的汗珠滴成了串,他如同不求回报的劳模,寄希望于蔡教授的偶然一瞥,能发现自己的努力。

然而,直到抵达实验室,蔡教授都没有抬头再看他一眼。

俗话的好,只有累死的牛,没有耕坏的田。

刘院长默默的将蔡教授送进温暖舒适的实验室,自己一个人坐到角落里,喘着粗气,肺部像火烧了似的。

三章《基因组学》,蔡教授抓着看了两天。

他回到实验室开会的时候看,去行政楼开会的时候看,回家以后继续看。

三章基因组学的内容其实并不多,统共也就是二十多页的样子,看到后面,纯英文的基因组学都被蔡教授背的滚瓜烂熟了,可他依然在看。

在蔡教授这样的学者眼里,纯英文的学术刊物其实更容易读懂,尤其是科研前沿的学术著作,英文的专属名词相对统一,中文翻译就不一定了,遇到个门休斯常凯申之类的,反而要耗费无谓的功夫。

而杨锐的《基因组学》无疑是相当相当超前的前沿读物,蔡教授挑选出来的三章,即使单独来看,也是相当高端的论文了,蔡教授用了一天的时间,依旧没有完全验证。

第二天,蔡教授决定将实验室里的科研汪们利用起来查资料。

后世的学者读学术著作就很简单了,放一台电脑,打开期刊网站,或者直连本校的图书馆,遇到什么问题输入关键字即可,这其中最耗费功夫的部分,也就是不停的换用关键字,以及阅读本身了。

当然,特别前沿的学术著作就像是读论文一样,理论上还需要实验验证,但除非是本专业本领域本方向的学者,或者遇到过确信的悖论,否则,一般人读学术著作是不会做实验验证的,太麻烦是一方面,学术著作的可信度往往也比期刊上的论文要高。

论文和学术著作的关系,就像是武功招式和武功套路的区别一样。招式专注于其本身的杀伤力,套路则专注于招式之间的联系。

当然,为了让套路发挥更好的效果,有时候也要在套路中发展新的招式。

如果是看其他学者的学术著作,蔡教授是不会去花费时间做验证的,可杨锐的著作就不同了。

一方面,他是北大的自己人,另一方面,蔡教授读了杨锐的论文以后,很有感觉。

于是,被蔡教授抽调出来的科研汪就惨了。

原本的工作自然是不能停的,甚至工作进度都不能慢,因为实验室是一环套一环的,你这边慢了,影响到的可不是自己一个人或者一个实验组,所以,抽调出来的科研汪依旧要保持原有的工作进度。

而抽调出来的工作,自然要加班完成了。

84年的实验验证,不做实验的部分,就是搜索资料的部分,就能烦的人不要不要的。

这其中最惨的是蔡教授手下的研究生赵宣锦。因为是高年资的科研汪,赵宣锦由此承担了很大一部分工作量,带领两名本科生,每天加班四五个时在图书管里,希望将杨锐的《基因组学》涉及到的资料尽可能的找到。

在没有电脑的年代,这是一份硬活,尤其是佐证,因为不牵扯到文后的参考资料,更是恐怖的工作量,你得靠翻书寻找佐证,或者纯凭记忆。

赵宣锦忙了三天就不行了。

但他想了个办法。

他问了好几个朋友,继而在周三的中午,蹲守在生物系的宿舍楼后,一直等到杨锐出现。

“杨锐,杨同学,请等等。”赵宣锦等了四个时,等的腿都麻了,却是终于看到了杨锐,刷的冲了出来,迫不及待的喊住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