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3章 幸福的烦恼(1 / 2)

 015·扫黄打非·净网行动正在紧密进行中,阅文集团将积极配合相关部门,提交资料。

请作者们写作时务必警醒:不要出现违规违法内容,不要怀有侥幸心理。后果严重,请勿自误。(已有外站作者,判刑三年半)老实,杨锐给苏先凯的条件并不突出。

调到首都来工作是个好条件,但北京那么多人,明在首都工作,其实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

杨锐给苏先凯的薪水也不突出,他的华锐实验室是私人实验室,想开1000,想开两千,都随便自己。苏先凯入了北大的编制,就由北大发薪,他最多给奖金福利,也不能保证具体的数额。

唯一比较特别的,就是解决了苏先凯夫人的工作,不过,这个在大学里,或者,在全国各级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内都不稀罕,好的单位,都会想尽办法解决家属工作的问题,这对机关领导来,是一项极重要的工作。

而且,直到1世纪,这个政策仍然在使用,尤其是1世纪初的时候,普通高校为了招揽人才,争夺如11或者升本升大学之类的名额,往往都会给博士生两个相似的条件:解决家属工作,并解决住房问题。

美国高校亦有雷同的政策,如果夫妻双方都做研究工作,特别是在同一领域工作,那大学理论上都会给夫妻双方一起提供工作机会——虽然目的是不单纯的,但结果是相同的。

不过,杨锐招揽的并不是博士生,这个条件就非常吸引人了,尤其是吸引北京以外地方院校的人才。

研究领域的贫富差距是非常可怕的事实,自建国伊始,中国的科学研究中心就在北京,上海依靠着自身的富裕,稍微能几句话,但是北京如云的高校联合体相比,只能是每况日下,抽东南之血以滋京城是从来没停过的。

复旦上交之类的高校虽然偶有高招,但却是从来没有登过,而且是力量越来越弱的节奏。

除了上海,全国其他地区在研究水平上的差距,与北京就是绝对的天壤之别了。

看看南京大学就知道了,建国之初直到改革开放,南京大学都在各方面的指标都排列前茅,然而,这并没有什么卵用,随着中央财政的力量越来越强,只是财政倾斜一条,就足够让南大匍匐,更别其他的无影连环脚了。

对做研究的人来,在不在北京,差距是极大的,除非是某些特色研究,否则,地方高校想做第二梯队都要竞争。

这就比如那篇发表在《science》上的著名的埃博拉病毒基因组测序论文,作为一篇国际合作论文,它有58名共同作者,论文在8月5号投稿,两周以后被接受,其中六人在看到论文发表以前就死于埃博拉病毒的感染,而这些研究者,全部属于塞拉利昂的凯内马政府医院,他们当然是重要的研究者,58名共同作者都是重要的研究者,某些时候,一线研究者更是不可或缺,但特征性如此之强,如此一线的研究工作,并不一定是研究者们所追求的。

研究者也是人,研究者更追求低投入高产出。

如果,杨锐之前放出的风声,还传的不光,引起的重视不够的话,苏先凯的故事,却让杨锐和他的实验室,瞬间变成了热门话题。

年轻的cell作者,高端仪器,还有极具人情味的实验室政策和待遇,再没有比这更符合中国人的期待了。

杨锐在短短的几天里,就收到了1000多封履历表。

“快赶得上工厂招工了,我都不知道,中国有这么多的研究员。”杨锐望着每天都增加的信件傻笑。

“上次统计,中国有00多万名科研工作者,你这些算什么。”许正平其实也高兴,人多了他轻松,研究成果自然也能出的多一。

杨锐“嗯嗯”的头,道:“不知能持续多久,苏同志的示范效应很好呀。”

苏先凯在旁腼腆的微笑,他的组织关系还没有正式调过来,但人先过来帮忙了,也是此时的一贯作风。除非是领导发话,否则,组织关系几个月办好都算是快的。

许正平则道:“示范效应是挺好的,就是这么多的简历,什么时候看得完?先好,我是不看的。”

他知道杨锐有自己的评断标准,才不想掺合着挑人呢。

杨锐果然笑着摆摆手,道:“我来负责。”

完,杨锐就推着推车,将一车的履历表运回了自己在角落里的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