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5章 学霸之气(1 / 2)

 期刊没有了,不代表人就可以不去了。

杨锐拿了《药物化学》回寄给自己的信函,又将自己手写的论文原本塞进信封,快步前往生物系的办公楼,顺便找了个眼熟的高年级女生,问:“王永教授是咱们生物系的吧?就是教无机化学的那个。”

女生瞅了一眼杨锐,心脏羞涩的跳了两下,低下头:“是生物系的,应该还教分子生物学。”

“你知道他在哪个办公室吗?”

“我给你问问。”学姐一都不觉得麻烦,主动到旁边的办公室里问了,走出来,露出灿烂的笑容,:“三楼左手第三间办公室,办公室有门牌。”

“多谢学姐。”杨锐笑着招招手,快步上楼,留下学姐开心的笑容。

长的帅,世界都会变的和谐许多。

帅气的笑容都可以当做硬通货来使用了。

王永教授的办公室前,杨锐深吸一口气,轻轻的敲了三下门。

没人回应。

杨锐等了十几秒,又敲了三下。

“进来。”王教授的声音有懒,但还是上课时的男低音。

找对了地方。

杨锐捏了捏手里的信封,轻轻的推开门,道:“王教授,我是生物科学专业的杨锐。”

“哦……”王教授低着头看文献,抬都没抬的问:“什么事?”

教授这种生物一向都是很忙碌的,主要是能做的事情太多了——阅读文献、审查报告、做实验、写论文、代课教学、同行评议、参加学术和非学术会议,给各级单位提供意见或建议,参与各种政治或经济活动……

当任何一个人读书做研究到了教授的职称,无论他的水平和行为是否符合人们认知中的教授,这个人的一生注定不会在无聊中渡过,相反,任何一名教授都会感觉到时间不够用,所谓的杀时间这种事情,根本不会发生在教授这种生物身上。

事实上,大部分的教授都是过着争分夺秒的生活,会面的时候看文献,或者看文献的时候会面,都是极正常的行为。

杨锐很熟悉这种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站定报名道:“前两天上你的无机化学课,你要我把自己发表在jc上的论文拿给你看……”

“你是生物系的杨锐?”王永一下子抬起了头,旋即托了托眼镜,又确认的问:“是你吧。”

杨锐心:我都我是生物系的杨锐了。

表面上,杨锐同学还是纯良的了脑袋。

“过来坐,过来坐。”王教授不再是一副半死不活的国企员工的模样了,转而笑眯眯的站起来,要给杨锐搬一把椅子。

“我自己来,您坐。”杨锐总不好让五十多岁的教授给自己搬椅子,抢在前面搬了椅子过来,坐在王教授对面,然后斟酌着语气:“我刚刚去图书馆,想借本期的jc,但好像提前被借走了……”

“对对对,是我借的。我回来想,你一个学生,不能从图书馆借期刊的,所以用了自己的图书证,对了,你的文章在这里了。”王永将刚刚看的文献拿起来,递给了杨锐。

正是英文版的《药物化学》。

杨锐“钾通道”的论文放在了期刊的中间,很普通的位置,但就一本影响因子超过5的期刊来,任何位置都是好的。

铅印的期刊似乎还散发着淡淡的味道,16开的版面,大约100页刚过的样子,作为月刊来,属于有克制力的页数,里面大约有8篇论文。

也就是,像是这样的高端期刊,一个月也就产生40个左右的影响因子,得到40个左右的引用。

广义的,这是个孤独的世界,可能会有几千名或者上万人阅读你的论文,但最终,由此受到启发的可能只有五六个。,

但对身处这个世界里的人来,这里热闹无比。

5个影响因子,至少相当于五口人参加的节日宴会。而这场宴会,最终会随着时间,辐射万千家庭——曾经只有几个影响因子的光已是大众产品,曾经只有几个影响因子的微波被做成了微波炉,曾经只有几个影响因子的牛胰岛素氨基酸测序造福亿万人群……

“钾通道”的辐射面同样很广泛,这也是它被发现以后,迅速被无数研究机构所注意的原因。王永已然通读了杨锐的文章,不过,他的注意力却是发生了偏移,看着杨锐翻阅了一遍,道:“论文的想法很好,但我觉得,你对g蛋白的介入有些太想当然了,激素敏感的腺苷酸环化酶系统是非常复杂的,组分的不稳定性,多样性,低浓度性,还有酶促活性的激素调节需要适当膜组分的确切定位,轻易的在文章中应用尚不成熟的理论,可能会让你的文章降分……”

这就进入到学术讨论的范畴了?

杨锐瞄一眼王教授的表情,果然比上课还认真。

杨锐揉揉眉心,道:“我是参考了一些文献,个人觉得,现在的许多进展已经使得一些实验有了成功的可能,比如gs的组成,四万五千个和三万五千个道尔顿亚基的寡聚结构,gi是四万一千个和三万五千个,另外,第三个亚基尽管没有得到严格验证,但也证明存在于两种蛋白质之中……每种g蛋白的a亚基与鸟嘌呤核苷酸结合物的高亲和力位也已经清楚了……”

王教授本来是以批评的态度提出疑问的,影响因子也不能代表一切,有些人能发表影响因子8的论文,照样在学术会议上被普通研究生问的哑口无言,在研究过程中,暂时不能自洽或者始终不能自洽的理论很多,总不能就此放弃。

王教授也是出于对杨锐的关心,以及时代的习惯,想先规诫杨锐一番。

然而,杨锐的回答显然十二分的出乎教授的意料。

当然,对比他已经写成的论文,这似乎是另一番不错的研究。

王教授于是不再话,仔细听杨锐的叙述。

杨锐骑虎难下,总不能话一半停下来,于是语速放慢,心的注意着遣词造句,像是做报告似的,缓缓的着。

王教授边听边想,也不觉得他的慢。

南向的办公室里,阳光充沛,将冰冷的空气都加热了。

杨锐像是冰雪天开车到了半坡,想停也停不下来,为了不将尚未出现的成果出来,他不得不多些废话,以整理和斟酌语言。

在王教授的推动力下,这样一个大坡,杨锐几乎用了0分钟才落下来,出了一身白毛汗,比本科生的毕业答辩还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