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3章 高端(2 / 2)

杨锐一愣,赶忙道:“我已经做出了一些成果,有发表在sci的期刊上。”

他理解王教授的态度变化,肯定是以为他吹牛了。

钾离子通道的研究是80年代才开始的,而分子机理的研究通常是一种纵向的深入研究。也就是,在1984年,钾离子通道的分子机理是生物热研究中的高难度研究,属于世界性的研究课题。

在000年以后,中国科学家参与世界性课题的研究已经习以为常,即使是研究生们,选题的时候也会奔着热而去,毕竟,热容易被引用,热也容易被刊载,想发表论文,这是一条康庄大道。

但在80年代,中国学者对世界性课题其实是存在畏惧之心的。这其实很容易理解,课题研究是一种竞争关系,尤其是基础学科的论文期刊都是公开的,某个研究有了突破性进展从而变成了热,立刻就有无数的研究组跟进。

虽然各个研究组的选题可能不一样,但选题碰撞或者相交叉的几率还是很大的。

在80年代,一般的中国学者根本不敢参与这种竞争,因为不等你把实验做完,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的研究所,很可能已经把论文都发表了,这个时候,花费巨资的热研究就变成了鸡肋,不能在国外期刊上发表也就罢了,是否继续下去都变成了一个难题。

中国早期参与的比较有名的生物竞赛,当属人工合成胰岛素。这个研究分解下来,其实就是一系列的人工合成有机物的实验。中国集全国之力,在与另外两个外国教授的竞争中终获胜利,耗费不菲,当然,结果是很美妙的,这是中国建国以后,生物界的最强力量,光是在国际级期刊上,就发表了0多篇论文,堪称优秀。

可换一个角度来,如果这次耗资不菲,声势浩大的国际竞争失败了,参与其中的院士、教授们,又会面临何等的政治风险和学术风险?

而在全世界的科学研究中,类似人工合成胰岛素的大命题是很多的,比如癌症相关的分子机理、靶等等,都是经久不衰的热,每年消耗着数以千亿的资金、支撑着数以万亿的产业。

没有三两三,不敢上梁山。80年代的普通学者,既没有好的实验室条件,也没有充沛的经验,更缺乏成熟的团队,敢于参与这种争分夺秒的热问题的,至少得是唐集中水平的牛人才行。

不看实验室经费,光看团队成员就能发现差距。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的研究所此时已经全是phd的天下,而phd可以是学术界博士中的武士,最少要接受10年的专业训练,优中选优才能加盟各大实验室。

与之相比,唐集中实验室里的汪颖、贺全贵毕业出国,要拿到phd,也是很难,最起码还得六七年的时间,更别进入厉害的实验室了。

至于杨锐这样的大一学生,原本距离汪颖贺全贵还有好几年的差距,再加上项目经费和缺乏团队的关系,王教授根本就不相信杨锐有能力做钾离子通道的分子机理的研究。

他本来已经准备赶人了,还是听杨锐sci期刊,才再次抬了抬眼皮,问:“什么期刊?”

杨锐知道自己有危险了,别的不怕,就怕教授大笔一挥,给他来一个《无机化学》不及格。

学校的项目都是有基本要求的,不挂科不违纪是最起码的,所以杨锐才颠颠的拿着实验室的请假明书找唐集中盖章,又乖乖的来上最后一课。

北大的生物系实力强悍,专业基础课都是由教授来上的,这是别的学校没有的好条件,也让教授的课堂权利变的很大,王教授在无机化学方面也是厉害的角色,即使达不到普牛的标准,少也是领头羊了。

所以,看王教授态度严肃,杨锐不敢藏着了,深吸一口气,:“《journalofdicalcheistry》已经通过,就在这一期发表。《生物化学系统生态》已经发表了一篇,还有一篇本期发表,全部是独立署名。”

《journalofdicalcheistry》(药物化学)是影响因子长期在4。8到5。5徘徊的高端期刊,妥妥的牛人阵地,普通学校的教授,也不一定能发表这一级别的期刊。

王教授更是听的瞳孔缩,就像是10年代的教授,听学生发表了《cell》一样震惊。

他再次重复了一遍:“你独立发表论文在jc?”

杨锐肯定的“是”,又加了一句:“所以才耽误了课程。”

“如果真能发表jc,耽误了课程也不打紧。”王教授的表情有怪,收拾了收拾讲桌,道:“考前拿期刊给我看,确实是你发表的话,我的课给你免试。”

王教授完,夹起了东西就走,留下一群准备问问题的学生面面相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