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二十六章:保守派的反击(1 / 2)

黄天之世 罗小明 0 字 2022-08-30

 章武元年,十月十日,天气已经逐渐转寒。

宫城之外,百官林立。

孙静眉头紧蹙,他所站立的地方离众人稍远。

他实在是不想参与纷争,朝堂之上的纷纷扰扰他实在是难以习惯。

在平定了扬州之后不久,他便上书请求留任家乡镇守,虽然被数次挽留,但是刘协见到他去意已决,便答应了他的请求,封其为会稽太守。

会稽郡和吴郡相邻,其主要城镇也和会稽郡相近。

如果将孙坚形容成火,那么孙静便是水。

作为孙坚的胞弟,孙静和孙坚的性格相差很大。

不过两人虽然性格相差很大,但是却并非是水火不容的关系,一直以来两人都是相互扶持着前进。

孙静之所以在此,正是因为孙坚的身死。

刘协派遣使者再度征召孙静,这一次孙静没有拒绝,他受诏于会稽郡、吴郡得募兵三千,一路带领募兵北上。

他被封为后将军,他之前就已经是将军,这一次再加上一级,并没有人反对。

曾经皇甫嵩的声望一直以来都是军中的第一,不过兵威进洛之后,孙坚便将其取而代之。

除去皇甫嵩外,袁术在军中的声望可以排到第二,而声望排名第三的人则正是孙静。

又因为平定扬州之功,孙静在江东之地的威望更是达到了顶峰。

没有人质疑孙静是否够资格担任这个后将军。

孙静带兵到达豫州之后不久,汉庭便拉开了变法的序幕。

孙静可谓是看着变法的不断的进行。

一开始的变法还算是温和,到现在却是越发的激烈。

一开始的时候,变法并没有触动世家豪强的利益。

无论是强军,还是增强州牧的权柄,允许各地豪强世家在官吏的监督之下募集乡勇,其实都是对于豪强世家有利。

而招募流民垦荒种田,实行屯田制也没有侵害他们太多的利益。

但是随着变法的进行,军队的扩招,汉庭的财政已经是无法负担,就在前段时间,刘宠提出了要加税的议案。

曾经灵帝时期也曾经多次加税,朝堂之上并没有多少人的反对。

因为加税加不到他们的头上,而是加到那些升斗小民的头上,加到那些平头百姓的身上,他们根本不需要负担多少的税收。

也没有哪里的官吏不长眼到敢将那些苛捐杂税套到他们的头上。

但是这一次的加税不同,这一次的加税是直接加到他们的头上。

而比起加税来说,更为让他们不能接受的便是朝廷居然想要重新清丈土地。

比起加税来说,他们更怕的是重新清仗的土地。

绣衣使者原本就一直存在,众人其实或多或少也都知晓。

只是因为之前的事情没有正式的编制,被刘协拿着羽林卫作为遮掩,没有放上台面。

绣衣使者因此也没有以前那种随意拿人的特权,又因为鹰狼卫的威胁,所以汉庭内的一众豪强世家也容忍着绣衣使者。

但是就在八月的变法之中,刘协下诏重设了绣衣使者。

这一次的清仗土地,刘宠是准备让绣衣使者也参于进去,地方、中央三方共同主持清仗土地事务。

绣衣使者的德行,汉庭内的豪强世家都很清楚。

如今的绣衣使者在王越的管理之下和其他的衙署完全不一样,他们的官职升迁不需要什么资历,也不需要什么家世,只需要天子的诏书。

无论是三公还是九卿,就算是尚书台都管不到绣衣使者。

绣衣使者的身份和宫廷之中的宦官类似,他们都是皇帝的家奴,只听从皇帝的命令。

他们的官职等级也和朝中的官员完全不挂钩,有自己一套独立的系统。

绣衣使者所有的花销都是从宫中支出,直接由皇帝出钱,而不是从国库之中出钱。

清仗土地,就算是中央来人他们都可以使出一些手段来改变结果,但是若是绣衣使者也派出人来监督,那么他们却是有些束手无策。

要知道之前鹰狼卫的情报网在短短的十数日之内,便被绣衣使者全部清除,这需要多大的能量,只要是明眼人都能看出来。

没有人敢保证,自己宗族之中的仆役,或是熟悉的人中,没有绣衣使者的坐探或则是的直指。

曾经绣衣使者刚设之时人人自危的景象再度出现在汉庭之中。

但是反对也没有用处。

主持变法的是太尉刘宠和司徒王允。

张喜作为司空,实际上只是凑数,没有多少的权柄,他在变法之事上也保持着沉默。

反对变法的保守派们在朝中的力量远逊于变法派。

重设绣衣使者之事是天子亲自下诏,各地的州牧也宣布了支持。

改革最先需要的掌握是军权,而天子现在掌握着足足三万的禁军。

这三万禁军就是天子的底牌,天子的倚仗。

而另外掌握着军权的人都是各州的州牧。

汉庭如今掌握着豫州、青州、兖州、徐州、扬州、荆州、交州七州之地。

豫州州牧的职位自孙坚亡故后,便一直空悬没有决定,被刘协掌握在手中。

荆州牧刘表、扬州牧刘繇都是宗室,刘繇是因为刘宠的举荐成为了扬州牧,他本来就是和刘宠站在同一条战线上的,他们是最为坚定的保皇党。

变法之事,他们一直都是在站在天子这一方。

徐州牧陶谦年事已高,去年年末就已经上表请辞想要归乡荣养,但是天子下诏挽留,所以如今还在任上。

他对于朝堂之上的没有争吵的兴趣,既不支持变法,也不反对变法。

兖州牧袁术是变法的支持派,北伐之败后,袁术性情大变,不再如同以往那么守礼谦和,倒更像讨董之前的那个袁术了。

袁术在兖州厉兵秣马,所有的重心都放在了军事之上,将民政全部交给了别驾吕虔。

袁氏原本四世三公,声望极高,但是因为袁绍自立为帝,因此声望遭受了不小的打击。

袁氏主支的重要人物也都被董卓所杀,因此如今的袁氏被袁术掌控着。

因为这几点原因,袁氏甚至也支持的变法的一方。

交州牧士燮不在乎什么变法不变法,清仗土地,尽管来交州清仗土地好了。

交州和其他的州郡可不同,交州整個州绣衣使者的坐探有没有两手之数都不好说,士燮选择随波逐流,不愿意做反抗变法的出头之鸟。.

一般来说做出头之鸟的人都没有什么好下场,士燮很清楚这一点,所以他也和陶谦一样保持着沉默。

青州牧曹操也和陶谦还有士燮一样,没有发表自己的任何的意见。

面对着朝堂的纷争他一直保持着沉默,并且做到颇为决然,直接闭门谢客,所用的理由不是视察军营,就是巡视各郡。

反正青州世家豪强的说客是见不到他们的州牧。

于是一个诡异的事情就此出现,朝堂之上众多大臣反对。

但是掌握着实权的州牧们,有三人鼎立支持,三人保持着沉默,没有一人发表反对的意见。

为了变法,刘协又起用了很多从司隶逃来的大臣,变法对这些人的利益并没有造成太大的侵害,甚至还有利于他们,因此这些大臣就是支持变法的中坚力量。

刘协亲自下场推行变法,明发诏书,言称国家已经存亡之时,非常之时当行非常之法。

朝争党论推行变法本来应该是大臣之争,但是皇帝亲自下场实在是有些无奈了。

历朝历代诸国变法,君主不自己下场就是因为需要考虑很多原因。

若是君主自己推行变法,在很多时候容易激化矛盾。

变法必定触及保守派的利益,若是让大臣推行变法,尚且还有缓冲的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