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五章剑祭(六)(2 / 2)

“我蚩尤,承认九黎部落败了,但我蚩尤没败!你要战胜我,甚至斩杀我,几乎无可能,这一点,你姬轩辕可敢承认?”</p>

姬轩辕大笑两声,声音洪亮,但气势却不弱。</p>

“你蚩尤的勇猛,天下皆知。我姬轩辕原本打不过你,凭借轩辕剑才能勉强和你蚩尤战个平手,怎么不敢承认?”</p>

蚩尤看向姬轩辕的眼中多了几分欣赏,便直接说道:“那既然如此,我们打下去也不是办法。”</p>

蚩尤说这话的时候,还看了一眼下方正在遭受屠戮的九黎后裔。</p>

“我,蚩尤愿意奉上项上人头,魂魄不留!但你姬轩辕,不得再放任手下残杀我九黎后裔,你对黄帝部落的臣民如何,也须同样对我九黎后裔,不得有任何的偏私,更不得又任何的歧视!”</p>

姬轩辕听得这话,顿时有些不敢相信。</p>

在他眼中的一代霸主,此时居然会为了自己部落的族人,甘愿受伏。</p>

他怎么都没想到,横扫八荒,从不手软的蚩尤居然会为了自己的百姓,甘愿受诛。</p>

一代霸主,在他眼中此时变成了一代仁德之主。</p>

姬轩辕深吸了一口气道:“蚩尤,你放心,从此之后,九黎归于我部落,统称华夏部落,千秋万代,世世共传!”</p>

蚩尤听到这话,脸上露出了笑容,手中的蚩尤魔剑往远方一抛,便伸开了双手,闭上了双眸,一副引颈待戮的模样。</p>

“蚩尤,你既然有此心,我姬轩辕也不愿杀你。我姬轩辕,愿邀请你蚩尤、还有炎帝,咱们共治天下!”</p>

蚩尤听得此言,才睁开眼,便见得应龙化为了人形,举着大刀,一刀将他的脑袋给砍了下来。</p>

那应龙本就是逐日上境的强者,斩了蚩尤之后,又以极快的速度灭了蚩尤的神魂和神魄!</p>

这一切,发生在电光火石之间,姬轩辕都没反应过来。</p>

但事已至此,也</p>

只能作罢,让所有人停手,涿鹿之战就此落下了帷幕。</p>

……</p>

胡不归缓缓的说着,仿佛亲身经历了当年的事儿一般。</p>

“姬轩辕有帝王气度,蚩尤是条汉子,不愧为兵主!至于那应龙,卑鄙小人!”虺子画听罢,便直接说出了顾声笙和薛丹晨不敢说的心声。</p>

胡不归冷冷的看了虺子画一眼,最终只得无奈的点了点头道:“其实你们说的也没错,先祖行事,的确欠缺考虑。”</p>

“那之后呢?你又怎么出现在这儿的?”薛丹晨问道。</p>

胡不归深吸了一口气,接着说道:“先祖与姬轩辕的关系,就如同你家蚩尤先祖和食铁兽的关系一般,故此姬轩辕也只是对先祖小惩大诫。”</p>

“但事情,就坏在九黎一脉!”胡不归说着,便冷冷的看了一眼薛丹晨。</p>

“九黎一脉得知先祖偷袭杀了蚩尤之后,便对先祖纠缠不休,大有不死不休的架势。可当时,九黎已经并入了炎黄部落,统称华夏了。而且,姬轩辕也明确表示过,若是有谁再找九黎一脉麻烦,定斩不赦!”</p>

</p>

“先祖不胜其烦,九黎后裔每一次刺杀都是下了死手,要置先祖于死地。但偏偏姬轩辕那厮,对此事置若罔闻。若是先祖出手,必受惩罚;若是九黎一族出手,他倒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p>

虺子画听到这话,点了点头道:“姬轩辕没错,你应龙本就理亏,他强行将你们保下,本就理亏了。这般处理,反而说明姬轩辕心里有一杆秤!”</p>

胡不归实在是有些讨厌虺子画在一旁的评述,评述也就罢了,还尽说些他不爱听的。随即大手一挥,虺子画话也不能说了,只有一双眸子能够转动。</p>

“后来,先祖实在忍不了,便杀了一些九黎后裔。”将虺子画的嘴封上之后,胡不归才继续说道。</p>

“先祖也知道会被惩罚,但那刺杀他的九黎后裔也被他给追杀跑入了归墟之中,此后再也没有人烦他了,要打要罚便随那姬轩辕罢!”</p>

“可先祖没有想到,姬轩辕让先祖带着几十枚蛋,将先祖也关了进来。并且还请来了伏羲施法,让我应龙不得上岛,好生的守着九黎后裔。直到九黎后裔有人能破开诛仙剑阵者,才让先祖恢复自由之身。若是寿元已尽九黎后裔都无法破了诛仙剑阵,那便让后代等着。而且,要寿元将尽之时,方能孵化龙蛋。就这么多年下来,到我便是最后一代了。”</p>

“龙蛋放那么久……还能孵化?”顾声笙皱起了眉头问道。</p>

胡不归冷哼一声道:“我们应龙自有手段!”</p>

说罢之后,长叹一声:“当时,我先祖经常问自己胡不归?为何不归,为什么不回去?他无法踏入小岛上,便只能对着这死寂的大海,天天感慨。所以,我们应龙,便都叫胡不归……”</p>

“胡不归?我也经常问自己啊,我回不去啊!”胡不归感慨道。</p>

他方说完,此时远处雷声阵阵。同时,那陷仙剑因为九黎后裔的鲜血所浸染,已然大不如之前。</p>

同时,一柄剑从海中跃起,直直刺向那被雷电包裹的陷仙剑!</p>

……</p>

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章分解。</p>

昨天暴雨停电,还跳闸,今天下午一点左右才看到跳闸了,这才有电。</p>

晚上不停电的话还有一章。</p>

胡不归:为什么不归去?取自陶渊明《归去来兮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