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三章 人口红利(2 / 2)

对他而言,燕王就是四郡的基石。</p>

不能出任何差错。</p>

否则四郡的一切都会崩塌,四郡将再次堕入黑暗中。</p>

赵煦习以为常,他不去怪罪徐烈。</p>

他对晋州百姓道:“当下晋州西凉兵横行,本王还在想办法把他们救回燕州,你们既然先到,就在这里安心生活。”</p>

“稍晚配合府衙登记造册,如有技艺可向官员透露,比如此前是木匠,陶匠之类,府衙会优先安置,而且每个月还会有至少一两银子的月钱,吃和住的则都不要银子。”赵煦高声道。</p>

他等于是亲自宣传了。</p>

“当然,这都是自愿的,府衙不会逼迫你们,至于没有手艺的百姓也不要担心,若是你们愿意留在燕州,燕州北四郡会给你们分配田产。”</p>

“不想留下的,官府也会给你们一笔盘缠。”赵煦道。</p>

刘福和府衙的官员边听边点头。</p>

对他们来说,这简直就是天上掉馅饼的好事。</p>

整个大颂,就没这样的好事。</p>

若换当初的袁家在,不将这些百姓身上仅有的一点东西抢走就是万幸了。</p>

“还有这样的好事?”一个青年道。</p>

他会木匠手艺,即便在晋州,他一个月也赚不到一两银子,何况吃的主的还不要钱。</p>

“这可是燕王亲口说的,还能有假,这次真是因祸得福!”</p>

“早闻燕王仁慈,现在见到了,还真是这样。”</p>

“据说北四郡的农赋只收一成,而且还不要缴纳布匹绢布这些,这四郡的女子岂不是要舒服死了。”一个妇人神色向往。</p>

“这次啊,燕州真是来对了,撵我都不走了。”</p>

“……”</p>

赵煦的话引起了众多百姓窃窃私语。</p>

不过赵煦在他们脸上大都看到了对新生活的向往。</p>

见百姓们陷入了议论的热潮中,赵煦向百姓们挥挥手,同刘福去里侧继续商议了。</p>

“本王说的这些要变成告示张贴在城门口,还有派出士兵在百姓们巡视通告。”赵煦道。</p>

刘福暗暗记下。</p>

“还有手艺人的登记造册要立刻进行,现在舰船司,兵仗司还有各家工坊需要拓展,都缺人。”赵煦又道。</p>

趁着这次扩大产能的机会,他要将四郡的手工业规范起来。</p>

不仅是王府,还包括民间。</p>

凡是工坊,都要在府衙报备,拿到准许,方可开张。</p>

一方面这是为了监管,另一方面则是商税的问题。</p>

包括王府麾下的工坊今后也会向王府缴纳赋税。</p>

这些赋税府衙会拿去给官员发俸禄,以及营建四郡的基础设施。</p>

虽说这样不过是左手倒右手。</p>

但意义是不同的,这代表着一项制度的诞生,每个人都必须遵守。</p>

“是,殿下。”刘福应了声是。</p>

交代了这事。</p>

赵煦回了城内,他将王应以及王府个个工坊的管事叫了过来。</p>

先是让王应筹备承德坊南坊区搬迁的事,同时让他预算一下缺多少匠人。</p>

至于北坊区,完善也就比南工坊晚个月余而已。</p>

他也让工坊主事们估算一下缺乏的人手,好统一调度。</p>

同时,他又派人前往平城去找陈寿。</p>

这次造舰司的船虽然全部被破坏,但匠人没损失多少。</p>

不过如此一来导致造舰的进度大大受到影响。</p>

所以,他准备多给造舰司一些人手,让陈寿战舰下饺子。</p>

毕竟不能浪费了这次的人口红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