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二章 官考(2 / 2)

两人一路说着,到了考试区域。</p>

绕着考场转了一圈,赵煦来到考场内考官歇息的屋里。</p>

这次考试要持续一整天,士子们被要求自带干粮,中午饿了自己填饱肚子。</p>

不过还没到中午,就有士子交卷离去了。</p>

“这什么卷子?经史子集里的东西什么都不考,这不是乱来吗?”几个士子出了考场,抱怨起来。</p>

“就是,诗词歌赋也不考,竟是一些让人摸不着头脑的题目。”</p>

“罢了,罢了,看来燕王不是有心选拔官员,这是在耍我们。”</p>

“……”</p>

抱怨着,三个士子摇头叹气而去。</p>

过了中午,离去的士子更多了,大多数的士子紧皱眉头,似乎对这场考试不是很满意。</p>

傍晚降临,随着三声钟响,官考正式结束。</p>

考官纷纷将试卷送到了赵煦呆着的屋子。</p>

这时候,赵煦从怀中拿出了考卷的答案,对官员道:“这几日都呆在这个屋子里,不要出去了,吃喝有人伺候,把这些卷子都批改出来。”</p>

北狄比以前更加强大,对燕州虎视眈眈。</p>

当下只有政务体系建立起来,才便于对封土的下一步建设。</p>

三日后……</p>

贡院紧闭的院门被守卫的士兵打开。</p>

监考的官员一身疲惫走了出来。</p>

这几天,他们没日没夜地批改卷子。</p>

现在这浩繁的事务终于完成了。</p>

不过对他们而言,这次参与官考也不是没有益处的。</p>

至少通过批改卷子,他们无数次核对了燕王给他的答案。</p>

从而对燕王的治理理念有了深厚的了解。</p>

今后对他们的仕途将大有裨益。</p>

刘福早就在门前等候了。</p>

燕王只给了他们三日批改的时间。</p>

带着士兵进入贡院,他将一千余份合格的卷子直接送到了王府。</p>

“殿下,这卷子都是从高往低排的。”刘福搓着手说道。</p>

接下来只需放榜,这一千余人便可进入燕州官场,为燕王效力了。</p>

赵煦点点头,拿起第一份卷子。</p>

上面的人名让他一怔,这个名字他倒是有点熟悉。</p>

似乎是糜庄带来的士子,上次酒宴上还给他谏言过。</p>

叫朱沱。</p>

他的卷子上行政能力的测题他得分很高,不愧是做过县令的人,对当官面临的各种问题很有经验,答的大差不差。</p>

数术上他的得分同样很高。</p>

一百分的卷子得了八十分左右。</p>

最后一张卷子考的则是官员的大局观。</p>

在如何让燕州变得富庶这个问题上,朱沱的回答让他眼前一亮。</p>

考卷上,他提出重商主义,将工商业作为燕州之本。</p>

称中原王朝自古以来南方粮食富余,北方产量不足。</p>

尤其在燕州这等大颂最北端,依靠农耕只可自足,无法富庶。</p>

对朱沱这个回答,他十分满意,而且他的回答和卷子上的答案也很接近。</p>

朱沱能有这等思想,在大颂这个封建社会的确很难得。</p>

不过这似乎也在情理之中。</p>

其实每个时代都有头脑清醒之人,他们能够看到当下家国面临的危机,试图变革。</p>

但他们的声音根本无法撼动顽固的保守势力。</p>

轻轻放下朱沱的卷子,赵煦对刘福说道:“这次官考办的太对了,如果还只是像以前那样推官,本王又如何能够通过卷子看到他们不同的想法?”</p>

“殿下说的极是,三千余人就有三千个想法,也最能体现他们的才能,殿下当时一提出官考,下官就认定,这才是人才选拔之道,否则只是推官,难免多沽名钓誉之辈。”</p>

赵煦微微颔首,又看向下一份卷子。</p>

这个人名字叫杜皖,他没有听说过。</p>

不过正因没有听说过,说明这寒门士子中也是卧虎藏龙的。</p>

三份卷子中,杜皖的数术几乎是满分。</p>

但行政能力的测题虽然不错,但流于书生意气,大体对,但不像朱沱回答的严谨,似乎是个没有为官经验的书生。</p>

而在第三卷子上,他同样提出了商贸为重,农耕次之的说法。</p>

不过他同样提出商贸要在不影响农耕的情况下发展,保证燕州粮草的充裕。</p>

“不错。”赵煦又翻了下去。</p>

接下来的五个人分别是张琅,苏亥,房元浩,司马栋,李泰安。</p>

这七个人的分数有差距,但基本都不大。</p>

“这个司马栋也是糜国仗带来的士子中的,其余三个都是燕州的寒门士子,可见燕州还是有人才的。”刘福暗中捏了把汗。</p>

在他的内心里,他很渴望燕州的寒门士子中能出几个佼佼者。</p>

如此一来,这就证明了官考的必要性。</p>

否则中榜的大部分是来自糜国仗的人,官考的必要性就缺乏了,反而推举有了道理。</p>

“嗯,的确如此,不过也不能只看中卷子,这样,排名靠前的,像朱沱这类的有做过县令经验的可给其郡守之职,没有为官经验的则先做两年县令,至于其他的,府衙自己安排,这几天把榜贴出去,标明其职位,”赵煦沉吟着说道。</p>

“是,殿下。”刘福应了声。</p>

官考结束,他一直头痛的官员缺口终于能够补上了。</p>

又过了几日。</p>

燕城东市矗立的木牌上用红纸贴上了官考高中的名单。</p>

得到消息的士子蜂拥而至。</p>

“这个朱沱是谁?居然是榜首第一,直接胜任燕郡郡守。”</p>

告示前,一帮士子嫉妒的眼睛都红了。</p>

此时,朱沱也在人群中,他身边是此番同来燕郡的士子。</p>

立刻几个士子向他拱手,“恭喜朱兄高中,今后该叫一声朱郡守了。”</p>

朱沱眼眶微红,一种贤臣遇明主的激动情绪在他心里蔓延。</p>

但更让他感到高兴地想流泪的是,这次的官考不是一场闹剧。</p>

燕王真的是在以才能取仕。</p>

“杜兄,你是榜二,上谷郡凤岭县县令。”</p>

朱沱正心潮澎湃,他身边一个士子忽然高叫。</p>

这是两个衣着简朴的书生,衣服上打满补丁。</p>

被称作杜兄的书生此时早已泪流满面。</p>

耗尽家财,寒窗苦读十余年,他落魄的只能依靠抄书为生。</p>

亲邻无不嘲讽他百无一用是书生。</p>

而现在他竟然一夕之间从穷苦书生变成了一县之县令。</p>

紧紧握住同伴的手,杜皖狠狠点了点头,仰头望天说道:“谢燕王殿下大恩,此生我唯有以自己的性命相报。”</p>

“我也中了,排在第七十八名,滦县通判。”这时,杜皖的同伴一声欢呼,“杜兄,我们真的能同在燕王麾下为官了。”</p>

杜皖望去,果然找到了雷航的名字。</p>

两人相视一眼,哈哈大笑。</p>

随着越来越多的书生找到自己的名字。</p>

告示前开始笑声中带着哭声,哭声中带着笑声。</p>

高中者欢呼雀跃,落榜者唉声叹气。</p>

不过对他们来说,有一件事是确定的。</p>

在燕王的封土上,他们真的能通过官考成为王府官员。</p>

这给了他们一个希望。</p>

官考每年都有,这次不中,下次他们一定努力考中。</p>

更有一些消息灵通的士子得知了燕王建立了科技学堂,政务学堂,军事学堂三大学堂。</p>

这三大学堂都将招收学员,在里面,燕王会亲自教授他们一些东西。</p>

不过他们同样听说进入学堂的条件是苛刻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