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川也笑了下说:“这就是为什么你在这里实习,他却已经在刑警学院当教授了。”
这时,关山走了过来,若有所思的对罗川说:“这个人,确实让我想起了我回国的原因。他不是一般的罪犯,冷漠无情的程度可能超乎你的想象。他可以游刃有余的行走在社会和犯罪之间,优雅、从容,这很大一部分决定了他为什么能带着凶器进门的原因。”
“为什么是《月光》?”罗川始终还是对这首钢琴曲耿耿于怀。他觉得能在杀人时候播放这种音乐的人,必定不属于普通犯人。可是这曲子里隐含着什么样的情感呢?这只能靠关山来解答了。如果懂得了杀人者播放这首曲子的心理,也许就知道了他杀人的原因。
“1801年,贝多芬爱上了一个女人,这首《月光》正是由此而生。他对爱情的狂热、疾病的折磨、内心的悲苦、还有那种倔强,时而沮丧、时而骄傲的情绪,几乎都反映在1802的作品里。如果我们站在凶手的角度来讲,他的内心有悲苦、有愤怒,好像一切都到了一个不可抑止的边缘,这首曲子就像一场伟大而凄婉的狂白。从第一个音符宛如一声哀叹开始,悲从中来。”
“狂白?对谁?死者?”罗川惊讶的问。
“不,绝不是。他在寻找着什么,求而不得。也正因如此,罗川我不得不告诉你一个非常坏的消息。《月光》还会再次响起,他的杀人行为是不会停止的。”关山十分严肃凝重的对罗川说着。
“一首钢琴曲……真的能表达那么多吗?”围过来的几个警员,最终还是忍不住问出了心中所想。
关山很专业的解释道:“如果从艺术角度出发,那它只是一首钢琴曲。但如果从犯罪现场的行为出发,那这里面就包含着罪犯的心境。没有罪犯会毫无缘由的在自己杀人现场播放音乐。《月光》的第一乐章是哀叹,第二乐章是回忆,第三乐章是激动的宣泄,势如狂风暴雨,充满了愤怒、申诉、抗争……他的心境如海,波涛起伏,难以止息。我可以负责任的说,他杀这个人是随机,没有什么真正的目的。一切才刚刚开始。”
罗川递给关山一张照片,正是那死者身下的一行刻字。他问向关山:“你对这个有什么看法吗?”罗川的意思很明显,他当然不希望这个凶手杀人是随机的。因为如果是那样的话,想抓住他就会更加困难。把握不好他的犯罪倾向,无从下手。
关山看了一眼照片,似乎微微叹息了一声说:“你既然知道我是为了一年前那件悬案回国的,那就也应该清楚,如果这个案子和我要找的罪犯真的是同一个人的话,我真的不知道该向你报喜还是报忧了。”
罗川咬咬牙,有些愠怒的说:“真不知道这个世界到底是怎么了,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精神变/态者?他们为什么不在精神病院,而是争先恐后的奔向监狱?也或许……是我们的工作关系,见到的变/态比正常人还要多吧。”
罗川本来是在自我安慰,可谁想关山却在一旁很认真、并有条理的分析道:“全世界每分钟有252个人出生,每秒4.2人,保守估计普通人群中精神病态者的比例为0.05%,这意味着每47.6秒就有一个精神病态者出生。2000年到2010年之间,美国每年的凶杀案超过16000起,监狱中精神病态犯罪人员超过百分之二十。几乎所有执法者被杀案的幕后凶手都是精神病态者。在2011年的普查里发现,美国大概有68873400名成年男性,如果每150名成年男子中就有一名符合精神病态标准,那么在美国就有459156的男性是精神病态者。美国监狱系统中关押的犯人大概有2266832人,除去女性、少年、以及五十岁以上的男子,那大概还剩下1772073人。如果20%符合精神病态标准,那就证明有354414人被关押。也就是说,在美国,有77%的精神病态者都是在监狱里的。他们的犯罪几率就是这么高,无论你从事什么工作,都改变不了这个数据的事实。”关山面色轻松的说着这一大堆令罗川惊诧不已的数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