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章 君臣父子(2 / 2)

“高将军,您老了许多,这两年辛苦您了。”顾青叹道。</p>

高力士眼眶一红,急忙忍住,强笑道:“侍奉陛下是老奴的本分,谈何辛苦。倒是顾公爷,这两年风华愈茂,与当年那位刚从蜀中山村走出来的少年完全不同了。”</p>

顾青听出高力士话中有话,不由苦笑道:“高将军有话直说,太上皇对臣有知遇栽培之恩,臣一直感念在心,不敢或忘。”</p>

高力士擦了擦泪,泪中带笑道:“顾公爷能说出这句话,可见不忘君臣旧情,也不枉陛下对公爷的信任。老奴奉陛下旨意,请顾公爷赴兴庆宫花萼楼,陛下设宴相待。”</p>

顾青笑道:“臣这就去,高将军,请。”</p>

高力士连道不敢,二人谦让一番后,同乘上顾青的马车,悠悠地朝兴庆宫行去。</p>

…………</p>

兴庆宫,花萼楼。</p>

久违的殿宇楼阁,久违的满堂盛宴,只是殿内少了莺歌漫舞,也没有了欢声笑语。</p>

当年在这座花萼楼内,安禄山跳胡旋舞,李隆基长发披散鼓以和之,杨玉环高坐明堂恣意欢笑,大唐盛世在那一刻达到古往今来前所未有的巅峰。</p>

从那一刻以后,盛世急转直下,跌落深渊。</p>

史学家以安史之乱为大唐盛世的转折点,但是在文人的眼里,转折点应是花萼楼内安禄山的那支胡旋舞,一曲舞罢,盛世倾颓。</p>

生如夏花,死如秋叶,以一舞为终曲,或许更符合文人心中浪漫的情怀。</p>

时隔数年,物是人非。</p>

顾青不是独自入的兴庆宫,他带了兵马。</p>

除了亲卫,他还带了两千安西将士。</p>

李隆基与李亨不同,李亨大半生都活在他父皇的阴影下,以至于当了皇帝后,性子仍有些懦弱优柔,但李隆基不一样,他是杀伐果断的帝王,面对敌人时李隆基狠得下心,所以顾青不敢大意,他担心李隆基刚回长安就横下心除掉他这个权臣,搞一出廊下埋伏刀斧手的狗血桥段。</p>

两千安西军将士在花萼楼外停住,排成队列整齐地静立。</p>

顾青除剑脱履入殿,面朝殿内的李隆基行礼:“臣顾青,拜见太上皇陛下。”</p>

李隆基坐在殿内,目光冰冷地盯着他,寒声道:“顾青,尔带兵入宫,是向朕炫耀兵威么?”</p>

顾青惶恐地道:“臣不敢,长安甫定,市井与宫闱之中仍有残敌未肃清,臣不久前在城外大营亦被不明来历的兵马袭营,为小心起见,臣不得不带兵马护侍左右,普天之下,兵马皆是天子王师,臣绝不敢炫耀兵威。”</p>

李隆基冷冷一哼,但也无法再说什么。理由很充足,彼此明知是假话,却也只能当真话听,这就是时势。</p>

殿内空荡荡的,只有李隆基和顾青二人,显然李隆基是特意召见顾青。</p>

顾青打起十二万分小心,神情恭谨地立于殿内,眼睛耳朵时刻注意着周围的动静。</p>

对李隆基,顾青的戒备心理特别重,他知道这位帝王年老后虽说昏庸糊涂,但他发起狠来也非常残酷无情,廊下埋伏刀斧手这种狗血事说不定他真会干。</p>

李隆基吩咐宦官上酒菜,君臣二人相隔十来步,各自饮酒用宴。</p>

酒菜刚端上来,李隆基便端杯朝顾青一举,似笑非笑道:“朕已非天子,你我不必讲君臣礼法,朕先敬你一杯。”</p>

顾青惶恐起身,弯腰恭敬地道:“臣不敢当,臣为太上皇寿。”</p>

说完顾青仰头满饮,还朝李隆基亮了一下杯底。</p>

转身回座的那一刹,顾青飞快张嘴,含在嘴里的酒全吐在自己的袍袖上了。</p>

入宫的时候他便打定了主意,今日宫宴的酒菜他一口都不能入腹,万一里面下了毒,自己可就死得冤了。</p>

李隆基也饮了半盏酒,搁下酒盏叹道:“两年以前,还是在这座花萼楼里,朕仍是太平天子,终日与娘子歌舞饮酒为乐,那时的大唐国库充盈,朝野清明,人人皆颂盛世气象,没想到短短两年时光,盛世便倾塌了,今日再回此楼,当年的一切仿佛做了一场大梦……”</p>

顾青抿唇没吱声儿,心中却冷笑。</p>

“朝野清明”,“盛世气象”,你怕是真的在做梦。</p>

从开元二十九年开始,大唐的所谓盛世已见乱象,盛世只存在于朝堂君臣士大夫之中,地主豪强对百姓的土地巧取豪夺,圈占田地无数,许多失地百姓已沦为农奴,或是携家带口背井离乡成了难民。</p>

朝堂贪污成风,人浮于事,朝臣只知阿谀奉承,对君王一片歌功颂德,偌大的朝堂竟无一人敢说真话。</p>

“盛世”?你以为的盛世罢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