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4章举棋不定(2 / 2)

枋头之战后,晋燕两国都损失了数万兵力,两败俱伤。燕国朝政腐败,执政的慕容评昏庸,嫉贤妒能,把燕国抗晋的功臣慕容垂生生逼走。而且,燕国在战后拒绝把河内郡交割给秦国,说什么“行人失辞,有国有家者,分灾就患,礼之常也”。可以说,秦国伐燕,时机合适,理由也是现成的。

燕国是大国,虽然现在朝政混乱,举全国之力,依然能拿出二三十万军队。想要攻灭这样一个国家,秦国也要出动全部兵力才成。可惜刘义之占据着潼关,时时威胁着关中的安危,让秦国不敢轻举妄动。偏偏这个时候,晋国豫州刺史袁真,据寿春叛晋,派人前来求援。

“陛下,晋国发生内乱,自顾不暇,实在是我们灭燕的大好时机。秦国国力弱,一旦错过这次机会,只怕再也难以等到这样的时机!”王猛劝慰道。

苻坚叹了口气:“寡人何尝不知道这是灭燕的大好时机?只是刘义之据潼关而守,若关中空虚,他必然趁虚而入。一旦关中危急,将士们哪里还有伐燕的心思?”

秦国的将士多数都是来自关中的,他们的家眷就在关中,若刘义之出兵关中,秦军必然军心大乱,那时候别说灭燕了,只怕被燕军打个全军覆没也说不定。

王猛自然也知道潼关的重要性。当年刘义之趁秦国内乱,占据了弘农和潼关,还率兵到关中劫掠,让秦国君臣恨得牙痒痒。只不过秦军几次攻击潼关,牺牲了无数的士卒,却都无法攻下潼关。潼关在刘义之的手里,就像是一把剑悬在秦国军臣的头顶上,让人坐卧不安,更不要说派大军四处攻伐了。

“陛下,刘义之手上不过两万兵马,还要坚守荥阳等地,能坚守潼关就已经是万幸了,攻击关中他是万万不敢的。”王猛道。

苻坚摇了摇头:“若在平时,刘义之凭两万兵马就进军关中,自然是不自量力。可若是我军与燕军陷入苦战,那时候刘义之一定会趁火打劫的。当初他从河东、弘农蛊惑了一批大族带着私兵到关中劫掠,现在未必不能故技重施。”

王猛自然也知道刘义之的狡猾。自从他从关中撤出之后,刘义之在潼关就谨守不出,任凭秦军如何喝骂、示弱,就是置之不理。惹得急了,他甚至命令士卒把关前的道路都破坏了。刘义之手上的那些手抛雷着实厉害,只要被爆炸的碎片击伤,鲜少能有活下来的。每每爆炸声响起,秦军士卒就心惊胆战,根本无法全身心的作战。就这样,秦军攻不破潼关,刘义之却也不出潼关。可是若秦军与燕军陷入苦战,刘义之是绝不会错过这样的良机的。

“好在晋国现在也是疲弱之时,桓温想要拿下袁真,至少也要一年的时间。若我们能及时拿下潼关,依然有机会伐燕!”王猛惋惜地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