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1章(2 / 2)

韩爸笑着道,“丫头的,1976年,联合国召开了首届人居大会,提出“以持续发展的方式提供住房、基础设施服务”,1989 年开始创立全球最高规格的“联合国人居环境奖”。和宜居城市有异曲同工之妙。”</p>

方默南笑了笑,头,不紧不慢地接着道,“从城市发展进程的历程看,城市发展经历了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到现在的信息社会,这几个阶段。在由低到高的进化过程中,随城市的拓展和经济的迅速增长,逐步出现了城市拥挤、交通堵塞、环境污染、空间紧张、生态质量下降等一些列伴随而生的城市问题。与此同时,人们对生活环境、生活质量、生存状态的要求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并且总体上需求越来越复杂、要求越来越高,这个必然的进化趋势导致人们越来越关心人居环境及自身的生存状态。”</p>

“发达国家尤其在环境问题上,随着居民的觉醒,他们把高耗能、高污染的产业向第三世界转移。”韩志谦撇撇嘴,“地球是圆的,别以为谁逃得过,不过是谁先倒霉而已。”</p>

“一个宜居城市概括了人类想要的居住环境。”韩爸笑着道,“这个最起码要社会稳定,城市在抵御自然灾害如地震、洪水、暴雨、温疫,防御和处理人为灾害如大暴乱、突发公共事件等,有确保城市居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能力。这个安全可是宜居城市建设的前提条件,只有有了安全感,居民才能安居乐业。”</p>

方默南频频头,“一定要修好下水道系统,虽然它不起眼,但很重要,习惯了一座座高楼大厦拔地而起的雄壮,而下水道,如同一座城市的血脉,流动的是这座城市的生命与活力。”</p>

“啊!”韩爸不明所以,一头雾水,怎么挨得上。</p>

韩志谦仔细想想,“嗯!你的还真有道理。”</p>

当然有道理,差距,有时候仅仅隔着一条下水道。后世一场暴雨,京城成了“东方威尼斯”。台湾作家龙应台曾过,检验一座城市或一个国家是不是够现代化,一场大雨足矣……或许有钱建造高楼大厦,却还没有心力去发展下水道;高楼大厦看得见,下水道看不见。你要等一场大雨才看出真面目来。有时候,gdp不算数,文明的差距,只差了一条下水道而已。</p>

下水道对于国内的城市而言,无疑是一处硬伤,一根软肋。难怪人要下个雨,满城泡水。</p>

即使没有出过国,在西方的电影中也常看到这样的镜头:几个人并排走在下水道里,不管是为了逃命,还是为了追凶,人家的下水道宽敞得令人瞠目。再看看我们的下水道,莫钻人,一头猪如果不幸跑到了下水道,结局也恐怕会很悲惨。城市的管理者出于显像的政绩考虑,一些政府官员宁愿拿钱建筑一幢幢高楼作为炫耀的资本,宁愿把资金拨付给暴雨时的全力救援,却未曾想咬紧牙在排水系统上大干一番。</p>

方默南摸了摸下巴,玩味的道,“如果被带到一个陌生的国度或城市,如何分辨它是否发达?一场大雨足矣。</p>

最好来一场倾盆大雨,足足下它个时。如果你撑着伞溜达了一阵,发觉裤脚虽湿了却不脏,交通虽慢却不堵塞,街道虽滑却不积水,这大概就是个先进国家;如果发现积水盈足,店家的茶壶头梳漂到街心来,孩在十字路口用锅子捞鱼,这大概就是个发展中国家。它或许有钱建造高楼大厦,却还没有心力来发展下水道;高楼大厦看得见,下水道看不见。”</p>

韩志谦意味深长地看了方默南一眼,这里的面猫腻多着呢?这丫头!</p>

韩志谦接着道,“一个城市还要文化丰富厚重。”</p>

“一个城有没有钱可以从很多地方看出来,譬如路面交通,譬如有没有看起来够排场的酒店,譬如有没有名牌专卖,生意好不好……当然,我觉得最能看出一个城市有钱没钱的地方还是在书城和图书馆这两处。</p>

吃饱喝足的人都会考虑追求一下精神享受,所以一般看一个城市是否有钱,看书这种东西受不受欢迎就行了。”方默南笑着道,“所以教育是任何时候都少不了的,尤其我们非常注重下一代。例如像是鹏城这样的移民城市,以前是个渔村,现在正经的大学也就鹏城大学,它想要在教育方面突破,可以兴建大学城,将校舍盖好,吸引国内著名大学来此兴办分部,为鹏城的未来提供人才储备。这叫筑巢引凤。当然这得慢慢来,一间可能还筹不到那么多钱。”</p>

“嗯!这个构思不错。”韩爸和韩志谦头。</p>

在方默南看来,最主要的还是生活的舒适和便捷,“首推的还是生态健康,天蓝水碧,住区安静整洁,人均绿地多,生态平衡。”她可是被后世的环境污染给吓怕了,任你科技再发达,它替代不了人们最基本的生需要,水、食物、空气。</p>

“居住舒适,要有配套设施齐备、符合健康要求的住房;交通便捷,公共交通网络发达;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如教育、医疗、卫生等质量良好,供给充足。当然这不是一朝一夕就建成的。”(未完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