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六章 表现形式(2 / 2)

帝国风云 闪烁 5052 字 2019-11-09

说白了,顾祝同的真正目的是要通过“星际大战”来发起军事变革。

事实上,这也正是中**队能在一九八五年到一九九四年的十年间,完成装备大更换的物质基础。

虽然没有确切的统计数据,但是在这十年间,中**队至少获得了一万亿华元的额外拨款。

这笔钱,让中**队毫无悬念的取得了装备上的技术优势。

要知道,这十年间的投资,让中**队率先进入了电子化时代,而且为接下来的信息化打下了基础。

在这十年间,中**队获得了在xìng能上远超过对手的武器装备。

比如,以J-80为代表的第四代喷气式战斗机全面服役,并且在一线部队取代了以J-66为代表的第三代喷气式战斗机,使中**队的空中力量率先完成了装备更换,在九零年代获得了绝对的空中优势。要知道,德意志第二帝国的第一种第四代战斗机在一九八六年才正式定型,而且是一种中型制空战斗机,而能够与J-80抗衡的Me-550要到一九八八年才完成了首飞,而量产则要等到一九九二年,整整比J-80晚了十年。更重要的是,中**队获得的不仅仅是一种、也不是两种第四代战斗机。除了J-80之外,中国空军还获得了J-84式轻型多用途战斗机,而中国海军则在J-78之外采购了J-88式中型舰载战斗机,建立起了高低搭配的编制体系。相比之下,德意志第二帝国只有两种第四代战斗机,而且服役时间均比中国的晚了十年左右。

当然,中国一口气发展了四种第四代战斗机,也是迫不得已的选择。

这就是,J-66是一种典型的中型多用途战斗机,而且xìng能较为均衡,但是受到技术进步影响,中国在研制第四代战斗机的时候发现,如果依然定xìng为中型战斗机,就肯定会成灾xìng能局限。结果就是,中国海军与空军都以重型战斗机为主力,也就导致装备的总体成本大幅度提升。要知道,J-78与J-80的单价比J-66高出了五倍,而在采购费用有限的情况下,海军与空军显然无法用重型战斗机取代所有J-66,也就必须研制一种价格更加低廉,哪怕存在xìng能缺陷的轻型战斗机。因为重型战斗机承担了制空任务,因此中国海军与空军的轻型战斗机都以多用途为主,即不过分强调制空能力,主要承担对地与对海打击任务,只在必要的时候协助重型战斗机争夺制空权。

这套发展策略,让J-84成为了“世界xìng战斗机”,J-88也出口到了多个国家。

J-84的生产线一直维持到二十一世纪,到停产的时候,总产量超过了七千架,成为中国在冷战时期研制的产量最大的战斗机。虽然J-88的产量不如J-84,但是其最终生产规模也达到了三千架。

除了战斗机,中国空军在传统优势领域,即战略轰炸机上的优势变得更加明显。

在这十年间,中国空军不但维持了六百架的轰炸机总量,还研制出了两种战斗力更加强大的轰炸机,而德意志第二帝国仅仅研制了一种轰炸机,且其最终产量还不到二十架,根本无法与中国的轰炸机相提并论。

除了空中力量,在其他方面,中国的优势同样得到了巩固。

比如,按照顾祝同批准的海军发展规划,到一九九二年,中国海军将维持十五支航母战斗群与十五支两栖舰队,大型舰船总量将达到六百艘,总吨位超过三百五十万吨,海军航空兵将维持两千架的规模。

陆军方面,中国将保持一百二十万的常备兵力与二百四十万预备队。将装备一万四千辆主战坦克、一万八千辆装甲战车与装甲运输车、八千六百门自行火炮与火箭炮,三百二十套远程防空系统。

这些全部落实的话,中国的常规军事力量将达到战后的巅峰。

由此也可以看出,顾祝同的目的是要把冷战的军备竞赛由核武器转变为常规武器。

说白了,早在七零年代,中国与德意志第二帝国就形成了核均势。虽然中国在核武器的数量与质量上都拥有优势,到一九八零年,中国拥有的核弹头总量为二万二千枚,而德意志第二帝国为一万四千枚,且中国核武器运载与投掷工具的平均jīng度在五十米以内,而德意志第二帝国为五百米,但是双方庞大的核武库规模,让数量与质量上的差距变得无足轻重,即双方都有能力在遭受了对方的突然打击之后,用剩余的核弹头对对手进行全面的、彻底的报复xìng打击。

显然,对中国与德意志第二帝国来说,核武器全都成了摆设。

核均势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中国与德意志第二帝国爆发全面战争、甚至是直接冲突的可能xìng降到了无限接近于零,而双方爆发间接冲突,即爆发代言人战争的可能xìng则增大到了不可忽视的地步。

事实上,冷战时期的大部分局部战争都是代言人战争。

此外,军事冲突成为了国家斗争的次要手段,而在军事领域之外的斗争,对国家产生的影响更加深远。

显然,中国已经无法通过战争来击败德意志第二帝国。

那么,军备竞赛就成为了战争的另外一种表现形式。R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