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八十六章 服软(2 / 2)

帝国风云 闪烁 4786 字 2019-11-09

当时雷德尔还明确提出如果只有二十年的和平那么在下一场大战中帝国将在三年内输掉战争。原因很简单二十年内帝国不可能打造出一支足够强大的海军也就会丢掉制海权从而输掉战争。

虽然曼斯坦因没有这么悲观但是他也知道二十年的和平远远不够。

当然里希特霍芬也知道二十年的和平时期不可能让德意志第二帝国获得能够挑战中国的国力。

要知道中国需要的只是二十年的和平。

说白了中国遭受的战争损失、以及经济受到的影响都比较小二十年就能修复所有战争创伤。

显然如果中德决裂那么谁也不能阻止战争在二十年后再度爆发。

在此情况下德军将领都意识到必须尽一切可能维护中德关系至少要使中国在二十年后没有理由向德意志第二帝国开战。

这样一来就得接受中国提出的建议。

也就是说在德军内部接受欧洲霸主的地位已经是高级将领的共识而且通过转移支付的方式来抵偿军火贸易欠款也不是大问题。

当时德军能够拿来抵偿欠款的只有两种东西一是军事基地二是军事技术。

有趣的是在很多人看来前者是主体。

别的不说在顾祝同提出转移支付之后雷德尔都认为中国需要的是军事基地特别是欧洲附近的军事基地。原因很简单如果中国的目的是遏制德意志第二帝国称霸世界的野心就必须围绕着德意志第二帝国构筑防线也就必须在德意志第二帝国附近获取足够多的军事基地。

当时雷德尔主动向顾祝同提交了一份军事基地清单其中包括英国、马耳他与克里特岛的十多座军事基地。也就是说这些军事基地都在可以转让的范围之内需要的只是谈好转让价格。

可惜的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原因很简单中国在欧洲附近已经获得了足够多的军事基地而且就算需要更多的军事基地也未必要从德意志第二帝国手里获取愿意为中国提供军事基地的欧洲国家还有意大利、荷兰甚至连希腊与土耳其都发出了邀。也就是说中**队可以用更低廉的代价获得更好与更多的军事基地完全没有必要以高昂的价格从德意志第二帝国那获取自然对德军的提议不感兴趣了。

当时中**方感兴趣的是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军事技术。

虽然在工业实力中国已经超越了德意志第二帝国在某些技术也有优势但是在很多关键领域以及基础技术中国与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差距依然非常明显德意志第二帝国的技术优势非常大。

事实这也正是顾祝同亲赴德意志第二帝国的主要原因之一。

从某种意义讲这场大战就是一场技术革命很多在战前根本不敢想像、或者说是没有办法实现的技术手段在战争需求的推动下都变成了现实而且在战争中大量使用大幅度提高了军队的作战能力。

可以想像这些先进技术的潜在价值还没有完全发挥出来。

更重要的是在大战结束之后这些原本只用在军事领域内的先进技术必然扩展到民用领域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也就是说谁掌握了技术的制高点谁就在战后的经济发展中占据先机。

显然战后的经济发展直接决定了国家的实力与国际地位。

正是如此中国才需要在战争结束之前尽可能的从各个渠道获得先进技术掌握未来技术的发展方向。

有趣的是认识到这一点的不是zhèng fǔ官员而是海军司令冯承乾。

当时顾祝同肩负着一个非常主要的使命一个由冯承乾亲自交代的使命。(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qidian.)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