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一十四章 后继乏力(2 / 2)

帝国风云 闪烁 4981 字 2019-11-09

主要就是陆军的作战方式与陆战队不大一样在炮兵建设陆军更加注重火炮的持续作战能力。比如在某些大型会战中激烈的战斗往往会持续好几天、甚至数十rì因此陆军要求所有重炮都能持续开火数个小时如果有完善的维护与保养一些重炮甚至能持续开火好几天。当然在这种高强度的持续战斗中火炮的开火速度不会快到那里去一般几分钟才开火一次。为了解决炮击密度的问题陆军最喜欢用的办法不是提高火炮shè速而是增加火炮的数量。比如在发起攻打乌拉尔河三角洲的会战时陆军就在宽度不到一百五十公里的攻击正面部署了将近三万门各种火炮其中重炮就高达一万二千门平均每公里战线有八十门。

显然这种方式并不适合海军陆战队。

在陆战队参与的战斗中很少有持续数十rì的大型会战即便有也会分成许多个阶段进行。也就是说陆战队需要的火炮并不要求具有很强的持续开火能力。相反陆战队更需要在短时间内向战场投掷足够多的炮弹达到火力突击的目的从而以最快的速度打垮对手。问题是陆战队的战场往往过于狭小特别是在登陆初期陆战队拥有的很有可能只是狭窄的海滩因此不可能用数量取胜。很多时候陆战队得用远少与敌人的火炮去压制敌人的炮兵。这样一来陆战队需要的就是shè速高、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向敌人投掷大量炮弹的速shè型火炮。

这些战术需求的差别直接决定了火炮的基本特征。

陆军的重炮一直以“重”著称。当时陆军的一些重炮重达数十吨需要安装在重型坦克的底盘甚至得安装在装甲列车。显然陆战队根本不可能看中这些重炮陆战队需要的是足够轻的火炮。

也正是如此在陆军大裁军军备严重过剩的情况下陆战队没有向陆军伸手讨要。

到了攻打古巴的时候陆战队依然没有获得理想的火炮。

事实直到大战结束陆战队都没能拥有一种真正适合陆战队的重炮。在战后为了减少军费开支陆战队被迫接受了一些陆军淘汰下来的重炮。当然这些重炮没有获得在战场证明自身价值的机会。直到七零年代陆战队才获得拨款采购了第一种专门为陆战队研制的重炮。

当然这都是后话了。

陆战队缺乏重炮使得向内陆推进变得极为困难。说白了离开了舰炮的支援范围陆战队就很难突破美军的防线。

这样一来顾祝同就不可能把重点放在哈瓦那这边。

以当时的情况他的唯一选择就是让陆战队强攻克鲁塞斯拔除这课钉在西恩富戈斯北面的钉子。虽然接下来攻打圣克拉拉战舰的舰炮依然发挥不了作用但是陆战队至少能够获得更大的活动空间有更多的地方用来部署炮兵。如果有必要顾祝同也必须让陆军的参战当然仅仅是陆军的炮兵。

事实当时顾祝同已经求鲁志刚派几支炮兵部队过来。

虽然冯承乾依然没有批准让陆军参战在加勒比海与拉丁美洲战区司令部里面甚至没有陆军的将领但是鲁志刚不是冯承乾而且做为战区司令有直接指挥权并不受制于海军司令。

正是如此二月底的时候鲁志刚就安排两个炮兵师登船。

这是两个正宗的陆军炮兵师。在陆军的编制中炮兵师直接隶属于集团军因此以重炮为主。正常情况下一个炮兵师配备有五百多门火炮其中口径在一百毫米以的重炮在三百四十门以。

因为这两个炮兵师原本打算派往美国西海岸所以都是野战炮兵师。

这就意味着其装备的大多是自行火炮与突击炮具有极强的野战能力能够在野外伴随装甲部队作战。

当然自行火炮与突击炮也算得是装甲装备。

显然这两个炮兵师正是陆战队欠缺的东西。

难能可贵的是虽然陆军与陆战队对装备xìng能的要求不尽相同但是为了减轻后勤保障负担、陆军与陆战队采用了相同的口径标准从手枪到重炮口径尺寸全部相同也就能够通用弹药。

只是这两个炮兵师最快也要到三月下旬才能到达。

虽然这不会影响到围攻克鲁塞斯的作战行动但是在此之后最快也要拖到三月底才能向圣克拉拉进发。

当然这也许不是什么大问题。

在当时连顾祝同都认为陆战队不可能在三月底攻下克鲁塞斯因此进军圣克拉拉的行动要到四月初才会开始。

围攻克鲁塞斯的战斗在三月八rì开始准确的说不是围攻即陆战队还没有包围克鲁塞斯只控制了南面与西面东面与北面的道路依然在美军掌握之中而执行迂回包抄任务的突击部队还在行进途中呢。

这场战斗从一开始打得就很艰难。

<<帝国风云>>-< >- 首发欢迎者登录 全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