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一章 双赢合作(2 / 2)

帝国风云 闪烁 5363 字 2019-11-09

事实这也是中国提出的唯一要求。

根据战后公布的资料当时中德签署了一份秘密协议即德意志第二帝国支持中国在太平洋的作战行动而中国则承认德意志第二帝国将在击败美国之后获得在美国东部地区的主导地位。

显然这份协议摆明了把其他盟国都抛在了一边。

战后很多人认为中国没有必要在这个时候与德意志第二帝国妥协因为中国做出的让步明显大于收获。

说得简单一些即便没有这份秘密协议到了一九四六年下半年德意志第二帝国依然得把击败美国的希望放到中国身并且承认中国是击败美国的主要力量没有中国就不可能击败美国。

要知道拖下去的话首先坚持不住的是德意志第二帝国。

以当时的情况别说击败美国如果英国没有在一九四五年初投降而是多坚持了一年半载德意志第二帝国也要遇到大麻烦。说得简单一些在英国投降前夕德意志第二帝国离内乱已经不远了。

在一九四四年底德意志第二帝国已经把配给额度降到了最低限度。

当时一个成年男xìng公民在每周工作六天半、每天工作十二个小时的情况下每个月仅能获得七十五公斤面粉、六公斤鲜肉、八公斤鸡蛋与半公斤食用油此外还能领到其他一些生活必须物资。这点物资仅够维持两个成年人与一个儿童的正常消耗而并非每个家庭只有一个儿童。受此影响以往很少参与社会劳动的帝国妇女也走了工作岗位成为了社会劳动力。即便夫妻双方都参加劳动只要家里有三个孩子那么两人领到的配给也仅勉强够维持最低标准的生活。

物资严重匮乏已经引起了很多帝国民众的不满。

当时帝国国内已经出现了反战思cháo。

可以说正是英国及时投降德意志第二帝国才没有爆发内乱毕竟所有帝国公民都把英国当成头号强敌。

在爱国主义热情的支持下帝国民众继续忍辱负重。

到了一九四五年中期随着从中国到欧洲的海运航线不再受到威胁加苏伊士运河已经可供小型船只通航大量由中国提供的物资、特别是生活物资到达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国内环境才有所改善。

只是中国提供的援助只能解燃眉之急。

要知道中国也同样存在物资匮乏的问题难以承担几千万人的沉重负担且中国提供的援助并不都是免费的。

事实在一九四四年底中国也实施了更严格的配给标准。

虽然这个标准高于所有实施配给制的国家成年人每月能获得六十公斤的主粮、十五公斤的肉制品与禽蛋、十公斤的副粮与一公斤的食用油比成年人在参加繁重劳动时的热量消耗要高得多但是中国当局没有理由让自己的公民饿着肚皮然后去援助那些在战后很有可能与中国分道扬镳的盟友。

这样一来德意志第二帝国就只能靠自己了。

问题是德意志第二帝国本来就不是产粮大国。西欧最大的产粮国是法国然后是意大利。法国没什么好指望的即便德军制订了极高的征收额度法国农民也没有多少热情而意大利富余的粮食也不多难以提供太大的帮助。至于战败的俄罗斯就算其乌克兰拥有欧洲粮仓的美育在遭到了战火的摧残之后最快需要两年、而最有可能要到三年之后才能让粮食生产恢复正常。

也就是说在一九四六年德意志第二帝国很有可能会遇到大麻烦。

这就是巨大的粮食缺口。

显然要是得不到外来援助德意志第二帝国不见得能在一九四七年的秋季到来之前保持稳定。

这样一来德意志第二帝国自然希望尽快击败美国。

由此可见只要中国在这个时候保持强硬立场那么首先做出让步的肯定是德意志第二帝国。

问题是这对中国来说有什么好处?

别的不说如果德意志第二帝国爆发内乱中国就绝对不是受益者。原因很简单到时候中国不但要帮助德意志第二帝国平定内乱还要单独攻打美国而这将意味着中国要为最后的胜利付出更大的代价。

甚至可以说只要德意志第二帝国爆发内乱就很有可能无法取得完全胜利。

显然中国在此时的头号敌人不是德意志第二帝国而是太平洋对岸的美国。为此中国不但不能落井下石还应该帮助德意志第二帝国渡过难关。只是这不是无偿的因为国家交往的核心是利益。

在与德意志第二帝国达成了秘密协议之后中德还签署了一份公开协议。

这就是从一九四六年一月开始中国将每个月为德意志第二帝国提供一百五十万吨粮食等生活物资而德意志第二帝国则以海运船只来换得这些物资即德意志第二帝国得帮助中国建造运输船只。

对德意志第二帝国来说这也唯一能够解决粮食危机的办法。

对中国来说这也是在一九四六年获得足够多的运输船只的唯一办法。要知道德意志第二帝国在战前是欧洲的第二大造船国造船能力仅次于英国在全世界范围内也排在第五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