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章 前进的动力(2 / 2)

帝国风云 闪烁 5497 字 2019-11-09

显然这支运输力量太单薄了。

要知道当时美军的运输船只超过了一万艘其中仅按照标准模板建造的万吨级货轮就超过了六千艘。

按照中国海军的估计要向跨过太平洋攻打美国本土即便以夏威夷群岛为跳板也至少需要一万艘运输船而且其中至少得有一半是具备跨大洋航行的远航货轮且运载量不能低于一万吨。

这是个什么概念?

即便中国海军停止所有战舰的建造工作全力建造运输船而且建造效率达到美军建造万吨轮的水准也要花两年才能建造出足够多的运输船只。

这一点在中国海军扫荡中太平洋与南太平洋的时候就暴露了出来。

要知道这场扫荡战一直持续到一九四六年中期最后一座由美军控制的岛屿才被中**队占领。

所幸的是到一九四五年底运输力量不足的问题已经有所解决。

一九四五年十二月中德意三国就占领英国的问题达成了最后的协议中国放弃了在英国的占领区但是获得了两样东西。一是与德意分享斯卡帕湾的驻扎权、与意大利分享朴茨茅斯港、以及与德意志第二帝国分享英国南部地区的空军基地。当然中国不是正式派兵驻扎在这些地方而是安排勤务人员从而在必要的时候能让中国舰队与航空兵能够依靠这些基地作战。二是获得了英国剩下的所有非军用船只即所有在英国港口内、属于英国的运输船都将交付给中国海军而英国皇家海军残余的战舰、包括那些没有建成的将由德意志第二帝国与意大利瓜分。

这下中国海军获得了近千艘万吨级运输船。

要知道这可是一笔无价之宝。

有趣的是这些运输船几乎都是由美国建造的而且是在战争期间以无偿援助的方式交付给了英国。

英国战败之前或者说是同盟国集团接受英国投降就是要英国当局封锁所有港口禁止一切舰船出海然后在正式投降之后把这些舰船全部移交给同盟国集团而同盟国集团将以此抵偿部分战争赔款。

英国人没有选择只能照做。

当时美军收到消息的时候英国人已经开始行动。在最后关头美军只来得及把派遣到皇家海军本土舰队里的几艘大型战舰撤走其他滞留在英国的舰船全部被扣留最后都移交给了同盟国集团。

也就是说当时英国移交给中国的运输船只中有一部分属于美国所有。

显然很多美国人都没想到他们花大力气建造的万吨轮会落到中**队手里而且成为中**队攻打美国本土的主要力量。

要知道美国建造的万吨轮也就是“zì yóu轮”与“胜利轮”是大战期间xìng能最好的远洋货轮。

事实直到大战结束中国海军也没能建造出能与之媲美的远洋货轮。

准确的说是没有达到那么大的建造规模。

早在一九四一年美国就开始建造第一批“zì yóu轮”与“胜利轮”虽然随后进行过多次改进但是基本设计一直没有变。正是如此“zì yóu轮”与“胜利轮”的建造工作很快就形成了产线化。在一九四四年底美国有近三十家造船厂参与了建造工作“zì yóu轮”的平均船台周期不到半个月“胜利轮”也只有半个月出头而舾装周期更短总体建造周期在一个月以内。

显然这是非常惊人的建造能力。

在巅峰时期美国每个月能建造差不多三百五十艘“zì yóu轮”与“万吨轮”。

到大战结束的时候这两种货轮的建造总量超过了一万艘而且到最后还有大约三千艘在航。

如果以标准排水量为准这两种货轮的总排水量超过了大战期间全世界建造的其他所有舰船的总和!

关键是在保持如此大的建造规模的前提下这两种货轮的xìng能还非常突出。

要知道“zì yóu轮”与“胜利轮”都是标准的快速货轮在执行跨大西洋运输任务的时候能够全程以二十节的速度航行且不需要中途停留加油。即便在执行跨太平洋的运输任务时也能全程保持十四节的航行速度。

要到一九四六年中国才建造出了xìng能相当的快速货轮。

在不得不佩服美国强大的工业实力的时候也必须承认这也是逼出来的结果。

原因很简单美英在大西洋航线的损失太惨重了如果美国不花大力气建造运输船只的话英国在一九四三年就会战败。也正是如此战后很多人都认为打败美国的不是中国与德意志第二帝国而是英国。要知道如果把建造万吨轮的力量花一半去建造快速舰队航母等战舰美国就不会输掉这场战争。

当然这也仅仅是战后的评价。

同样的这也等于提高了德意志第二帝国在这场战争中的重要xìng特别是那些在大西洋神出鬼没的德军潜艇。

说白了如果没有德军的破交作战美国也没有必要大量建造运输船只。

这样一来美军建造的将是足以扭转太平洋战局的战舰。

当然如果英国在一九四三年战败美国同样也没有多大的可能打赢这场战争最多只能迫使中国与德意志第二帝国坐下来谈判。也许这算不好事因为这意味着第三次世界大战将不可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