翌日,北川家。
今天千叶萤自觉来到北川家,又接受了一次腿部治疗。
已经经过三次死气治疗了,千叶萤的小腿正缓慢地恢复健康。
北川寺也听千叶仓讲解了一下千叶萤小腿的情况,千叶萤现在每天都会杵着拐杖,缓慢地走上十几分钟,虽说还是有些生硬,但这已经是非常恐怖的进度了。
要知道在之前,千叶萤的双腿根本就一点知觉都没有,别说抬脚放脚,连脚都感觉不到。
治疗后,北川绘里主动从楼上下来要求与千叶萤一起去画室。
这个时候北川寺才知道,原来千叶萤在东京是有地产的,好像是一栋两层洋房,里面有一间画室。只不过她长期在外,所以房子一直闲置下来,这一次回来,北川绘里的存在也让她重新请人将宅邸内外打扫了一遍。
平日里千叶萤与北川绘里待在画室里一起作画,不时提点她两句。
只不过...
怎么北川绘里突然这么勤奋了?竟然还主动要求北川寺
北川寺将北川绘里努力的态度看在眼中,但却没有点破。
努力是好事,但他也希望这丫头不是三分钟热度。
等到千叶萤姐妹带着北川绘里离开后,北川寺收拾完碗筷,打算坐下来看看《遗失的御川》。
昨天他送樱井纱希的时候,也问过对方关于咒语的事情。
“在《遗失的御川》上面发现的咒语...”
北川寺翻阅着《遗失的御川》的章节,在《遗失的御川》上面第一卷‘进入’中发现了关于咒语的记载。
前面也已经说过,赖户城使用的是第一人称视角外加颠倒蒙太奇手法来通过一个个镜头介绍故事中的人物的。
‘进入’这一卷的内容记载的是‘发现自己两个好友已经死于非命后,男主角与自己的女朋友查找资料,按照资料上面的咒语介绍,举行了四人捉迷藏游戏。’
而樱井纱希说的咒语就在做第一卷最后那一页。
那一段还被编者贴心地用黑色加粗字体上标注了。
‘御川啊御川,我们从来没有遗忘你。’
这一卷的内容也写得诡异恐怖,男主角与女主角揭露昔日秘密的同时还要应对突如其来的孩童怨灵的袭击。
在《遗失的御川》中,孩童们的怨灵会以时间的长度,它们利用杀人的怨念来提升自己。时间拖得越久,它们就会越强大。而唯一破局的办法就只有拼死一搏进入怪谈中的御川小学。
这一卷的内容叫做‘进入’,男主角与女主角都在奋力寻找破局的方法,通过寻找高僧,前往各大神社的方法来遏制青紫色的诅咒,但效果都微乎其微。最后他们在现实中的御川小学里的图书馆找到了抹消诅咒的方法。那就是从四人捉迷藏游戏中获胜,逃出御川小学。
北川寺心中想到。
但这个推论与现实无疑有冲突。
现实里面的四人捉迷藏游戏是必须要举办了这个游戏仪式,才会被御川小学打上诅咒。
而被诅咒的人就是御川小学中怨灵的袭击目标。
可昨天北川寺已经将佐仓她们身上的诅咒全部都在转移到自己手腕上了,但睡一个晚上也不见谁来袭击自己。
这也有可能是因为那些怨灵知道自己不是那么简单就能对付的角色,所以就没有将重心放在自己的身上。
“不管怎么样,接下来都需要注意了。”
北川寺喝了一口水,继续翻阅这一卷的内容。
北川寺将小说中所说的御川小学图书馆的位置以及具体仪式的举行方法全部记下,接着刚想翻阅下一页内容的时候
门铃响了起来。
与此同时,外面传来神谷未来欢快的叫声:
“寺君!寺君!”
北川寺吐出一口气,将手机放下,把门打开。
神谷未来又换了一套衣服,褐色大衣与白色内衬,搭配着她已经有些留长的头发,看上去青春靓丽。
北川寺一见到她就问道:“你有我家的钥匙为什么还要敲门摁门铃?”
呃...
神谷未来眨了眨眼睛,嘿嘿地笑了笑:“这说到底也不是我家嘛,寺君你在家的时候我总不可能还拿钥匙开你家门吧,这很不礼貌呀。”
她说这话的时候确实有理有据,但北川寺却清楚地知道这个小女生根本就不是喜欢守规矩的人。
但他也懒得管这种事情,神谷未来过来,那招待她就可以了。
北川寺将对方迎进屋内,本想给她倒茶,结果没想到神谷未来反而比他这个主人还要熟练地给她自己倒了一杯茶。
北川寺多看了她一眼,接着就开始翻阅手机中《遗失的御川》的小说。
“寺君,你还在调查《遗失的御川》的小说内容吗?”
神谷未来从旁边把头凑了过来。
北川寺无视她亲昵的动作,开口说道:“《遗失的御川》里面其中有些内容确实很让人在意,我近期也找关系去联络了作者赖户城,希望能见他一面。”
“那寺君你看多少内容了?”神谷未来看着他手点小说的动作,突然开口道。
“刚看完第一卷。”北川寺停下手,看向神谷未来:“听你的语气,你已经把小说内容全部看完了?”
神谷未来昨天下午告诉他有私人事情要去处理,难不成是回去看《遗失的御川》了?
“我用一个下午把这本小说看完了,然后晚上又花了点时间整理。”神谷未来说着还打了个小哈欠,随即将自己的记事本从小皮包里面取了出来:“希望我找到的资料能对寺君你有帮助。”
“等会儿我用死气替你缓解一下。”北川寺突然开口道。
说到底神谷未来是因为他的缘故而熬夜操劳的,这点忙北川寺还是要帮的。
神谷未来听着这句话,嘴角不觉勾起一抹笑容。
随后她又发现自己有些得意过头了,于是干咳两声后点点头:“好,那我们先说正事吧。”
“首先来说一说《遗失的御川》这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