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六章 马六甲(2 / 2)

财富在任何时候都是招眼的,而没有强有力的后盾支持的华人当然也少不了受洋夷的欺压。但是现在不同了,早在去年中段当地的华人就隐隐发现荷兰人客气了不少,待到六月份菲律宾的消息传来后自然是引起了天大的震动,从那时起当地的华人就开始期盼着他们的到来。现在自己的队伍终于到了,虽然时间等得长了些,可这又有什么要紧的,重要的是自己的队伍来了。

得到了有力支持的中华军很快就控制了马六甲海峡,在夏雄飞忙于整顿守备团的时候,吴清林、卢伟则在马六甲搞起了建筑,新加坡的水陆总基地,马六甲、鲁帕岛的“铁闸”,家丽、巴东、朗桑、丁宜四岛的南线防御阵地,还有马六甲北口的槟城前进基地,一时间第三旅几千号人成了搬砖运泥的劳工了。幸好襄垣侯的号召力还算不错召集了大量的劳工,不然单凭第三旅的官兵来修筑三道防线还不知道要等到猴年马月才完工呢!

马六甲海峡属于热带雨林,当地高大笔直的冠书极多,这也为堡垒的修筑省去了不少时间。

马六甲海峡海底比较平坦,多泥沙质。水深由北向南、由东向西递减,一般为25~115米。东南峡口有许多小岛,一些小岛边缘有岩礁和沙脊,妨碍航行。主要深水航道偏于海峡东侧,宽度3000米——4000米。海峡西岸地势低平,多大片沼泽、泥质岛屿和红树林海滩,大船不易靠岸。

而鲁帕位于苏门答腊岛东岸外,在5公里宽的海峡的另一侧,与马来半岛的马六甲遥遥相对。地势低洼,土质湿软。岛为圆形,直径约50公里。所以在此地修筑的堡垒、炮台,对于封锁海峡无疑是极为重要的。而且气候炎热而潮湿,雨量充沛,几乎全年下雨。居住地区局限于低洼而干燥的沿海地带。正好应对马六甲,如此地形简直是天生的炮台。

打平地基,在铺上一块块石头,依旧是军事机密物质的水泥不要命淋在上面,炮台的顶部用一根根粗自的圆木棚起,在压上烧制的条形青砖,抹上水泥再来一层枕木,最后压上厚厚的泥土。整个炮台可谓坚固之极,只要不是重型火炮连续命中(三十二磅炮,这是风范时代最重的大炮了,接近六千斤),炮台是绝对无碍的。

如果说坚固的炮台还在欧洲人的预料中的话,那在炮台后面为了防备背后偷袭所建造的堡垒则完全颠覆了他们的思维。完全不是众人想象中的样子,在夏雄飞、王权等人看来简直就是放大版的烽火台。

不错,就是放大版的烽火台,但在梁明看来更像是抗战时期的碉堡。每个堡垒中两层高,四边绕上护水沟,反正这地方水沟多也不费什么工夫。堡垒里多则一个排,少则一个棚,二十余个堡垒撒星星似的散布在三里宽的平口处,他们的后面就是一处普普通通的军营。

这个炮台装备了二十四门建阳炮,和同等数量的十六斤炮,被梁明亲自点命为“大沽”,这一个在别人听来古怪,而对他却有着特殊含义的名字。

建阳炮,产于建阳元年而得名。可发射三十六斤重的炮弹(清朝一斤是600克,也就是现在的十二两。一磅大约是九两,也就是4磅=3斤。三十六斤=48磅),单单炮身重达三千斤,配有五个子铳。算上炮架全重四余千斤,也就是五千市斤,应该不会出现在陆军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