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这是战舰(1 / 2)

 乾隆三十九年,夏初。

大秋岛所有的战船都已回港,正如梵伟等人预料的那样,梁明手下已经拥有了大小战船三十四艘。其中双篷艍船七艘,趕缯船二十艘(八九十吨位的),大型趕缯船五艘(200吨位左右),大型海船两艘(200吨位)。至于小型的哨船、脚船则不多,十三艘,都是跟随大队行走通报的。梁明和柳风倒弄出的旗语太差劲,几年来旗手也就只能打出一些简单信语,很多情况下只能靠这些个小船穿梭于队中来回通报。

这些年来梁明做事很小心,不但在同岸上联系时小心,就是老巢也是防的严严实实。每次大队出海都要留下几艘战船护家,特别是最近,他手头宽裕后留下的就更多了,就像这次梵伟看到的。

梁明做事小心,这在说明他为人紧细的同时也证明了他很怕死,所以在王伦起义不久将要爆发时他出手了。再也不顾及是否会暴漏行迹,梁明下令让张建科、赖金明带队前往东北大量收购松木等适合建造海船的木料,他要建造自己的战船。

梁明心里很清楚,想要在南洋混海上实力一定要过硬,可仅仅靠自己的这三十来艘虾米级的战船是根本抖不起来的。或许到了南洋后再建造战舰更方便省事,但其间不确定的因素太多了。思前想后,梁明决定还是先造好了安心,于是二十多艘战船穿行于东北、朝鲜和大秋岛之间。截止现在木料终于凑齐了。

对于风帆战舰梁明并不陌生,就在穿越前半年他还“造”了一艘以历史上最著名的木质风帆战列舰——英国的“胜利”号为原本的一艘工艺品。

想起那个大家伙梁明就心思不定,欧洲十七世纪中叶以后战船也就越造越大,起初排水量约为1500吨,到1750年2000吨的船只已很普通,而到1800年更有超过2500吨的。

从十七世纪起,英国和其他一些欧洲国家更是开始按配备的火炮数目将战船分为六级,超过100门的为第一级,80~100门的为第二级,60~80门的为第三级,以此类推。

火炮数目如此之多,是因为受到现在的技术限制还都造得不大,每发一炮之后装填弹药都要费很多时间。用于海战的主要是火炮60门以上的一、二、三级战船,间或也有用四级船的,它们被统称为“pftelne”。火炮少于40门和20门的五、六级小型战船通常只用于护航和侦察,有“frgte”、“brg”、“lp”等名称,分别指三帆快速战船、双桅横帆战船和单桅纵帆战船。

但自己这边最大的七艘战船每艘上面也只是安装了24门火炮。虽然自己的火药可能会比欧洲的好上一些,而整装弹、高低架、退复进器(注1)也能让自己的火炮性能胜过欧洲同行不少,但考虑到海战素质的差异梁明心中实在没底。只能将希望寄托于这艘正在建造的战舰了。

这艘已被梁明任命为“中华号”的战舰是以郑和下西洋的宝船为原型,长大约有十五丈,宽有四丈余,立6桅,造好后的排水量应该会超过八百吨。

这已经是大秋岛最高的造船水平了,梁明这几年来穿梭于大清的各家水势除了收买战船外,另一个目的就是打探各地的船工能手。这些年来陆陆续续的或请或绑,反正是弄了四五十号高手,当然他们的家属也一并到了大秋岛。如今的大秋岛三千余人,真正的能战之兵也不过是六七成,剩下的全是家属。主要的就是各地的船工、京师炮场的师傅和教书先生的,当然也少不了崔源他们这样的郎中家的。

不管怎么说船厂已经建起来了,看向正干的热火朝天的工地,梁明心中实在没底,但到了这个份上也只能尽全力帮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