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海图的手抄本,此次出航只是试航,皇上命我今年年底再下西洋,出使更远的国家。如果一切顺利,回来时我会再带来新的海图。千军,我只是一个宦官,有些事是我无法做到的,因为我不是读书人,更不是文官。但是,我希望有一天,在大明的史书上可以记录上我等远洋者的名字,记载着西洋之行的艰苦与众人的努力。茫茫大海,光是这一次远航就付出了众多将士与船工的生命。在海上,因为害怕瘟疫,很多人的尸体都无法带回大明,不是远葬他乡之土,就是沉入茫茫大海之中。我希望史书能够记下这一切,但我知道这并不是我能够办到的。所以,千军,这件事,只能拜托你了。”
郑和的担忧并不是没有道理,虽然后世的确有记录下郑和的壮举,可那些郑和看不到。郑和现在所看到的只有他宦官的身份,在史书上被称赞的宦官只有极少数人,绝大多数对宦官的描写都是坏的,都是误国误民的奸臣。而且在这个年代,知识是掌握在少数人手上,也就是文人这一阶级。文官一向就敌视宦官,郑和的这一次远洋从开始到结束就没少受到文官的议论与反对。
“这件事,我一定会办到!”王千军给出了他的承诺。即便历史之后会仔细记载郑和的一切,王千军也还是要尽自己的一份力,让史书记载得更加清楚。
其实郑和说这些,也是有感而发。这一路的航行的确有很多病死的人,如果不是王千军之前的建议,死的人只会更多。可让郑和更伤心的事,当船队顺风南下,到达爪哇岛上的麻喏八歇国时,却发生了意外。当时这个国家的东王、西王正在打内战。东王战败,其属地被西王的军队占领。郑和船队的人员上岸到集市上做生意,被占领军误认为是来援助东王的,被西王麻喏八歇王误杀,计一百七十人。郑和部下的军官纷纷请战,说将士的血不能白流,急于向麻喏八歇国进行宣战,给以报复。
在海上,一起跑船的就是一家人,一家人互相照顾,互相帮助才能够平安回航。可现在有人动了自己的家人,那肯定要复仇,不能寒了将士的心。可这位西王在郑和下令复仇反击前却主动派使者谢罪,要赔偿六万两黄金以赎罪,为了西洋之行能够顺利,也为了安抚南洋诸国之心,郑和只能承认这是一场误杀,又鉴于西王诚惶诚恐,请罪受罚,于是禀明朝廷,由朝廷做主。
此事就这么结束了,朝廷得到了应有的体面,郑和船队的航行也继续顺利进行。可对被杀的一百七十人,郑和的内心是愧疚的,所以他才希望,西洋之行的一切能够清楚地记录在史书中,不要被后世人忘却。
“多谢了。我相信我一定看得到那一天。对了,这是之前我所承诺的,都是些南洋得来的小玩意,现在送给你,千军你自己去分配吧。我也该告辞了,下一次,我将率领船队到达更远的地方去!”
郑和离开了,第二次下西洋走得更远,也就需要做更多的准备。打开郑和送的包袱,里面有两串珍珠手链,一对珍珠耳环,外加一个玳瑁甲做成的发钗,上面镶嵌有琥珀。珍珠、琥珀、玳瑁甲,这些都是南洋输入大明的贵重品,说便宜也算便宜,说昂贵也算昂贵,手上的珍珠粒粒圆润,但也只算是中等大小,进贡的南海贡珠可比这些大多了。
珍珠手链和耳环当然是送给燕梓跟刘雪沁的了,至于这玳瑁甲做的发钗,王千军将一旁的李虎涵抱在怀里,亲自帮她插上。但任由王千军欣赏了一阵,李虎涵又将发钗拿了下来,摇着头说道:“少爷,这对我来说还不是什么,最起码现在不是。”
李虎涵并没有拒绝王千军的好意,只是现在还不是什么,她带不起这么贵重的礼物,只能先收起来,忍耐到适合的一天。李虎涵在忍耐,王千军又何尝不是在忍耐。他此时多么想大声喊出,大明应该修改赋税的征收方式,利用海上强大的军事力量大规模发展海上贸易,以海富国,赚尽四海的财富,以此弥补大明赋税上的不足。更重要的是,比欧洲更早的发起大航海运动,领先世界。
只是,王千军现在还不能这么做,因为他这一套现在还实行不起来。皇帝不会同意,文官们也不会同意,功勋们也没有真正看到这里面的利益。所以王千军只能忍耐,等待着时机的到来。那一天一定会来临的,大明将比欧洲更早的称霸海洋!<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