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一十四章 奔向小康(下)(2 / 2)

再加上那些超级国企恐怖的块头所带来的强大规模效应和本身的技术优势(一是系统科技带来的高起点,二是李晖这个穿越者指引了正确的方向,三则是中国这些年极度重视科教,不但科研人员数量飞速增加,他们工作的积极性之高,同样是无以伦比的。),别说是国内还不成气候的私营企业,就算是享誉世界的那些西方龙头企业,在大宗物资的市场上,也只能靠着西方列强的贸易保护才能苟延残喘。

不过国企经营僵化呆板的毛病还是没法解决,但李晖本来就没指望这个问题能够解决,允许私营企业的存在发展是为了什么?不就是为了弥补国营经济这方面的先天不足吗?由于小型企业的劳动生产率远不能大型国企相比,华夏共和国的法律又限制了过分的剥削(因此坐牢和处死的小老板比贪官污吏都多),本来也只有那些大型国企疏漏掉的细分市场才有它们的生存空间。

说起来,华夏共和国的第一批私营企业已经差不多全死光了,因为那个时候国人大多连工业是什么都不清楚,创业能够成功才怪;第二批的私营企业同样也已经所剩无几,在不需要特别眼光的大宗商品市场,超级国企的竞争力是无以伦比的,私企要么很快破产倒闭,要么冒险违法经营,然后被目前效率还很高的执法部门取缔,即使是那些有后台的也不例外,甚至它们还连累了自己的后台一起完蛋

经过这两批残酷的淘汰之后,华夏国内才终于涌现出了一些符合李晖期望的私营企业,这些企业的创办者大多还很年轻,因此更有想象力和闯劲,逐渐弥补了中国经济以国有为主而缺乏活力的先天不足。也正是因为这样,华夏人民的生活不仅仅在“量”上获得了满足,“质”的方面也开始迅速改善,已经越来越接近于“小康”的目标了。

事实上,由于中国人的收入差距比西方人小得多,如今中国普通工薪阶层的生活水平其实已经并不比欧(www.vkzw.com)美国家逊色。虽然要比人均国民收入的话,还是有着较大的差距,但如果比较的是更能反映普通人生活水平的“中位数收入”,则华夏共和国现在实际上已经达到了西方列强的中等水平,就算还比不上老牌的英德等国,至少比西班牙这种过气的国家要强。

只是即使如此,距离李晖心目中的“小康”标准也还有一段距离,好吧,西方也同样如此,1913年在历史上不过是一战前夕,这个时候的西方普通人,日常生活其实相当苦逼,至少李晖这个穿越者是这样看的

不过,就算现在还达不到,也没有人能够否认,中国正在迈着坚定的步伐走向小康,只要第一个五年计划最终能够顺利完成,华夏共和国的“中位数收入”就将超越世界上几乎所有其他国家,那时也差不多可以实现“初步小康”的目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