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唐·孟郊</p>
大长帝姬李昭华此议一出,满堂哗然,高首位之上盛桓帝微眯着眼睛,不发一言,也不知道在想着什么,倒是处于这水榭一二层的一众文武大臣,就这提议议论纷纷,有些保守的激进之人,就李昭华话中的言论,语气严厉的质问起大长帝姬李昭华。</p>
国子监大儒朱颐对李昭华的这番言论,不能苟同,沉思一番,厉声质问道:“公主忧国忧民之心,老臣敬佩,只是公主此番所言之事,与科举何异?为我大盛国选拔良才,有这科举之制,足以,何要多此之举?”</p>
李昭华面对大儒的质问,她从容有度,先是施了一礼后,淡然一笑道:“科举之制,在吾神州大地已近千年,可从来没有人认真想过,此制的不完美和不足之处,请问先生,您对科举的利与弊有认真考虑过吗?”</p>
李昭华的质问,让从没想过此问题的一众文武大臣,内心如入水的激石,激起心底的层层涟漪,他们这些人,都是为官一方的封疆大吏,哪一个不都是由科举晋身,成了主政一方的大人物,可他们从来都只知道科举的好,没考虑过它的弊端问题,就算有想到的,也不愿意做哪出头的椽子,被人指着脊梁骨骂或者害怕触动不该触动的,以防惹祸上身。</p>
如今,这刚从痴傻中才醒来不到一年,前皇后所生的公主,她的此番之举,不知有何之意?</p>
一众大臣,此时各种表情在脸上变换,他们纷纷交头接耳,低声细语,甚至有些人,不善的眼神频频瞅着站在席位之上的大长帝姬李昭华。</p>
这些人的举动,神态都没逃过李昭华的眼睛,只是她没有发表任何言论,只是静静的等待着一旁陷入沉思的国子监大儒朱颐,想要看看他有什么高深言论。</p>
“公主之问,老臣确实是从没有想过,不光是老臣,在座的每个人,大概都如老臣一般,从没想过,但,公主刚才的问题,老臣刚刚仔仔细细的思索了一番,此问,确实是一个值得人深思的好问题。”</p>
大儒朱颐沉稳踱步,在这水榭之上,慢悠悠的晃荡,对李昭华提出的问题先是一番肯定与赞扬,他眉头紧锁,沉思一番,继续操着老派学究的沉稳之音,缓缓开口道:“科举之制,自出现以来,对于人才的选拔之举,其献巨大,从先秦开始,举国选才多是举孝廉和举贤良,自大汉后,科举渐渐有了雏形,由举孝廉,渐渐形成设立科考之制,每一被举之人都要先在县、郡、国等府衙进行才能测试,经过郡举、国举、孝廉、明经四个层级,才被府衙录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