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毅献策(1 / 2)

赵惠文王传 傲双 0 字 1个月前

 乐氏,名将辈出。魏文侯时,乐氏先祖乐羊,带魏军跨国远征,历经三年,用武力攻灭中山国,将其纳为魏国的版图,奠定了他在战国时代,跨国远征灭国的名将地位。乐羊因功,被封在灵寿。从此,乐氏子孙定居在灵寿。

魏武侯时,争霸诸侯,与中原诸侯交恶,中山恒公抓住机会复国。中山恒公复国后,以乐氏为将。乐氏族人,有的留在中山国,有的去了赵国。

赵武灵王中期,为了干预齐国亡燕,以乐池为使臣,前往韩国,护送当时还在韩为质的燕王职。及至,赵武灵王灭中山时,乐氏还出了一位社稷之将,叫乐举。

当时的中山国流传一句话:南有季,北有乐,可安天下。

可惜,中山王厝重用司马喜、司马子期父子二人,导致季辛被杀,乐举归隐,最终杯羹亡国,落得客死齐国的悲剧。

赵武灵王亡中山,乐氏也得到重用。其中,乐毅自幼聪颖,好兵法。因人举荐,被赵武灵王赏识和重用,也成为赵氏培养的重点年轻将领之一。然,乐毅尚未发挥他的军事才华,登上名将舞台。赵国发生了一场宫廷政变。这场政变,死了很多人,其中包括赵武灵王。

活下来的人,要么,逃离赵国,投奔诸侯。要么,归隐山林,不出仕。要么,成为李兑等人重点打击的对象。这场宫变之后,乐毅逃到了魏国。

乐毅来到魏国,也没有得到名将的舞台。忽闻,北边的燕国,高筑黄金台,广招天下人才。乐毅离开魏国,前往燕国,自谋出路。

对于乐毅而言,去燕国是新的开始。他不知道,自己的前途如何,也不知道等待自己的命运会怎么样。他出生在中山国,而,中山国亡了。他跟随赵武灵王,结果,赵武灵王饿死沙丘。他离赵亡魏,却没有发挥自己才华的舞台。国亡,主君死,不受重用,颠沛了半生,这些悲剧的事情,已经发生在他的身上。那怕,去了燕国,情况又会有多糟糕。

这时,魏国被齐攻击,魏国图存,需要盟友。于是,齐国北方的邻国燕国成为拉拢对象。

乐毅抓住机会,主动请命,以魏国使臣的身份,前往燕国。

乐毅来到燕国,发现这里并不是中原诸侯口中所说那样,是苦寒无用之地。他见到屹立百年,抵挡胡人南下,最坚固的城池蓟城。

乐毅是魏国的使臣,来燕国见燕王,是为了缔结合约。两人见面,先表达了魏、燕两国友好,并达成协议,共同对齐。两人从中交谈,燕王职脑海想起了护送他归国的乐池,见乐毅知兵,好兵,认定乐毅是个难得人才。他要想伐齐,就需要乐毅这样的人才。

乐毅从燕王职哪里,看到了赵武灵王的雄风,认定对方是一位值得追随贤能的君主。

乐毅在燕国,还见到了很多赵武灵王时代的人物。有武将出生的剧辛,还有赵奢。看着从赵国来到燕国曾经的故人,乐毅与之交谈,决定留下来。如此,他们又能够一起并肩作战,开疆拓土。

燕王职听身边的人说起乐毅,对他更加上心。连邹阳、郭槐等人也说,要想破齐,就要用乐毅。燕王职和乐毅进一步接触后,深知对方是个难得的人才,感觉相见恨晚。燕王职用真诚打动了乐毅,并留下了他。

乐毅看着燕王职,还有赵武灵王死后流亡的故人,他也决定留下来。赵国可以推行胡服骑射,马踏胡疆。燕国,也可以做到。

燕王职得乐毅,如鱼得水,十分器重。燕王职时常拿国政,请教他。乐毅,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燕王职对乐毅的回答很满意,于是将燕国目前的现状告诉乐毅,并请教他赵武灵王是如何带领赵国走上强国之列。

乐毅用坚定的眼神,告诉燕王职两个字:“改革。”

燕王职静思少许,抬头看着他,一连问了三个问题:“如何改?怎样改?现在能不能改?”

乐毅告诉燕王职:“目前燕国人才济济,天下格局对燕国有利,正是改革的最佳时机。”

燕王职听到这番言论,起身,行了国士治理,拱手道,“寡人就将改革军政的事情,拜托给将军了。”

改革是一件大事,势必会触碰很多人的利益。乐毅担心燕王职的魄力不够,问道:“赵主父推行胡服骑射,遭遇空前强大的阻力,却阻挡不住他改革之心。王上改革,也会遇到空前的阻力,不知,王上改革之心,有多强。”

燕王职知道,目前燕国的现状。不改革,燕国迟早会被齐国吞并,或者被北胡所灭。改革,燕国能够破局,不仅能够走向强盛,还能破齐雪耻。思前想后,燕王职下定决心改,铿锵有力地说了四个字,“誓死不悔。”

“王上要我负责改革,我有一个条件。”乐毅得到这四个字,心里有了底,“改革之事,以我为准。”

燕王职闻言,知道乐毅的意思,是让他放权,全力支持。

为了消除乐毅的后顾之忧,燕王职允诺道:“一切由你说了算,寡人绝不插手,也不会让任何人插人。寡人只要复国强兵,报仇雪耻。”

乐毅负责改革,重组燕国兵种,选拔将领。为了避免在用人上私亲随爱的弊端,乐毅效仿赵武灵王,采取一种模式:只选择有功劳和有能力的人。

并对选拔出来的官员,进行监督、考核,大力整顿吏治。

为了让燕王职能够得到民心,从而增强燕国百姓们的凝聚力。燕王职对内吊死问孤,和百姓们同甘共苦,发展经济。对外,对齐示弱,以麻痹齐国君臣。

乐毅专心负责改革军政,富国强军。燕王职镇守燕国,既要应对反对派,还要周旋诸侯。君臣二人相互配合,共克难关,且默契十足。转眼间,时间过去了数年。改革虽没完成,却已经初见成效。

燕周奉命,进入燕山大营,直接来到乐毅面前,“乐将军,王上有请。”

乐毅问道:“燕将军,国中发生了什么事。”

燕周和乐毅交情也不错,也不隐瞒,上前凑在他耳边,压低声音说:“齐国亡了宋国。”

乐毅闻言,神色微变。齐国亡宋,势必会影响到燕王职的心态。如今,改革尚未完成,燕王职若选择与齐国开战。这几年,这对君臣所做的一切努力就会化为乌有。

乐毅跟随燕周离开燕山大营,进入王宫。来到殿门,燕周对着侍者道:“我奉王上之命,迎乐毅进宫。”

侍者忙道:“王上早已吩咐,两位大人来了,直接进入。”

“多谢。”乐毅和燕周回礼,进入大殿。

燕王职双眼注视着屏风上挂着的堪舆图,看得仔细。

燕周、乐毅齐声道:“臣,燕周。”

“臣,乐毅。”

“拜见王上。”

突如其来的声音让燕王职回过神来,燕王职转过身看着两人,“两位爱卿,不必多礼,坐。”

“谢,王上。”乐毅、燕周行完礼,各自落坐。乐毅坐在左边,燕周坐在右边。

燕王职落坐后左右看了一下,将目光对准乐毅,问道:“乐毅,寡人要的雄师,你练得怎么样。”

乐毅拱手答:“王上若有令,将士们随时准备上阵杀敌。”

“好,好,好啊!”燕王职心情激动,等这一刻,他等了数年,总算等到了。不多时,忽见燕王职神色一边,脸上的笑容淡去,神色充满惆怅。

乐毅见状,问道:“王上,召臣入宫,所谓何事。”

燕王职扶着额头,长叹一口气,“燕周,你来说吧!”

燕周朝着燕王职拱手,又面向乐毅,“乐将军,齐国已经灭掉宋国。王上,正因为这件事发愁。不知,乐将军对齐亡宋是如何看。”

“齐国以秦称帝为由,号召天下诸侯伐秦,天下诸侯莫不响应号召,以齐为尊。”乐毅换了一口气,“诸侯的注意力皆在函谷关,却不曾想到齐国灭宋。如此,新的战事将起。”

燕周不解地问:“新的战事?”

“不错!”乐毅接过话,“臣,要恭喜王上。”

燕王职也是一愣,问:“乐毅,寡人何喜之有。”

燕周也认为乐毅说错了话,忙道:“乐将军,你不会糊涂了吧!齐国亡宋,怎会是王上之喜。”

乐毅感谢对方的好意,忙问:“王上命我改革军政,是为了什么。”

“伐齐雪耻。”燕王职见四周无他人,眸色涌出恨意。他继位至今,已经有二十八年,无时无刻不想着有朝一日能够马踏临淄,报齐国亡燕之祸。

“王上所言,正是臣等努力的目标。”

燕周越听越糊涂,忙问,“等等,乐将军,你到底想说什么。”

“王上命我改革军政,如今改革已成,新军也训练完毕。我们伐齐雪耻又进了一步,难道不值得恭喜。”

“齐强燕弱,乃不争的事实。寡人每时刻每刻都想着打进临淄,可,燕国的实力,不足以撼动齐国,更不能与之争锋。”燕王职很想伐齐,却知道燕国的实力不足以撼动齐国,又叹了口气,“田辟疆祸燕之仇,田地辱我之恨。寡人历历在目,不敢忘。寡人的国仇家恨,不知何时能报。”

乐毅郑重地说道:“王上,我们报仇雪耻的机会来了。”

“你说什么。”燕王职闻言,立刻来了精神。伐齐雪耻,是他一生努力的方向。那怕受尽屈辱,只要能破齐,一切都值的。

燕周没想到一向老成持重的乐毅,会说出这样一番激进的话,立马出言提醒,“乐将军,你没说错吧!齐国强大,诸侯莫敢争锋。我们伐齐,这岂不是以卵击石。伐齐,事关重大,还要从长计议,切不可贸然与齐开战。”

乐毅问:“燕将军,非乐毅糊涂。”

燕王职见乐毅眼神坚定,问:“乐毅,莫非你有伐齐之策。”

“王上,我们要感谢齐王。若非齐王亡宋,我们想要破齐,恐怕还要等上几年。”

燕周越加糊涂,问:“乐将军,你说的,我更加听不明白。齐王吞并宋国,壮大齐国疆域。我们应该担心,为何是感谢!”

“王上,燕将军,乐毅有一问。”

燕王职也听得有些糊涂,“乐毅,快说。”

“王上得知齐王亡宋,是什么心态。”

“寡人…”燕王职止住了后面将要脱口而出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