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一〇章:无限杀戮(1 / 2)

 在付出了许多人命之后,步兵终于冲至两百米范围。

在无尽的杀戮之中,东夷人的蛮性被激发出来了。

他们发出尖利的嚎叫,这嚎叫冲散了恐惧,令他们使出浑身的力气,疯狂地冲刺起来。

他们要用商军的人头,来发泄自己的怒火!

但这个距离正是步枪的最佳射程。

“砰砰砰砰……”

商军用最快的速度朝着前方倾泻子弹。

密集的枪声聚集到一处,发出响亮的轰鸣,就如同爆炸一般。

子弹汇聚到一起,如同一堵尖刺筑成的墙壁,吴军疯狂地一头冲上来,就如同冲撞在墙壁之上,被撞得头破血流。

他们疯狂地向前奔跑,却又被子弹的力量撞得腾空而起,跌倒在地。

鲜艳的血花疯狂喷涌,四散飞溅……

这就是现代战争,人海战术根本无用。

来多少,死多少,这就是传说中的“排队枪毙”。

商军士兵无须多做什么,他们只是重复地装填、上膛、瞄准、射击。

经过训练之后,他们只需要五秒钟就可以完成一轮动作。

这也就是说,理论上他们每五秒就可以杀死一人,一分钟可以杀死十二人。

两个连240人,每分钟可以杀死2880人,这还不算被子弹贯穿的。

当然,实际上没有这么夸张,但面对吴军这样密集的冲锋,一分钟也要死上七八百人。

更可怕的是,这套动作根本就无需消耗体力,只是不断的扣动扳机而已,只要弹药充足,他们就可以无限杀戮。

两百米距离,并不长。

牙买加飞人博尔特只需要19.19秒。

普通人一分钟能跑到。

穿着甲胄,拿着武器,可能就得两三分钟。

迎面是枪林弹雨,地上有尸体堆积,前方有壕沟,铁丝网的阻挡,可能就要十分钟。

十分钟,每一秒都有可能倒地死亡,你还能跑得下去吗?

而且,人在极度紧张和恐惧的状况下,体力消耗是成倍增加的。

就算是跑完这段距离,也已经筋疲力尽,无力再战了。

五分钟,仅仅五分钟,吴军发起冲锋的数千之众,就完全倒下了。

他们大多数冲到了距离商军阵营一百米左右。

使得那个地方倒毙的尸体,形成了一条骇人的血线。

遍地横七竖八的尸体堆积在一起。

他们甚至没有想过逃跑。不是不想,而是来不及想。

太快了,实在太快了,连逃跑的念头都没来得及生出,就已经全部死绝。

不,还没有死绝。

还有一个,在遍地尸体之中,居然还有一个人站着。

他的个子很小,身子很单薄,穿着犀甲,操着吴戈,孤零零地站着。

也许是天赋异禀,也许是昊天眷顾,他的袍泽全都死光了,但他却还活着。

他眼神茫然地望着遍地袍泽的尸体,发出凄厉的嚎叫。

他的眼神里没有了恐惧,因为已经出离恐惧之外了。

他就这样嚎叫着,操着吴戈,像一头孤狼一般,凶狠地朝着商军阵地冲了过去。

这……是最后的冲锋!

这……是绝望的呐喊!

只可惜,等待他的,不是公平的决战,而是一声无情的枪响!

一名商军战士冷漠地扣动了扳机,子弹从他的喉咙穿过。

他倒在了地上,嘴里发出“咳咳”地声响,什么也没有说出来,就那样抽搐着,死去了。

……

风曦站在船头,看着眼前的一切,忽然冷冷地说道:“这就是你制造的武器?”

胥余没有立刻回答,良久之后,他才说出了四个字:“时代变了!”

风曦没再说什么,一转身,回到了船舱。

她已经活了不知道几万年,人世间的纷争已见过了太多太多。

照理,她本该司空见惯,波澜不惊了。

可是,这样惨烈的屠杀,她还是被惊到了。

她忽然有些无所适从,甚至连支持胥余的信念,都产生了一丝动摇。

但……不破不立的道理,她也是懂的。

华夏大地上,不能有两个王。

她的目的,是使这片土地上的子民繁荣昌盛,过上幸福的生活。

她曾经试过直接读取胥余的记忆,但很可惜,那里面混沌一片,她什么都读不到。

这是她数万年的仙生里第一次碰见这种状况,从那一刻起,她已知道了胥余的来历不凡。

在数年的相处中,她渐渐了解到了胥余的秉性。

于是她选择了支持胥余,和他一起走下去,帮助他问鼎人王的宝座。

在这个过程之中,死人……是在所难免的。

在数百万年的漫长岁月里,神支持人类占领了全世界。

在六万年前,神又支持智人将旧人类屠杀殆尽。

如今,智人已经在地球的各个角落建立起了璀璨的文明。

但……时代变了。

更加璀璨的文明就在眼前。

新旧文明的交替,已经开始了。

整个华夏大地,势必要经历血与火的洗礼。

风曦什么都明白,只是她却不忍再看。

于是,她选择了回避。

……

胥余目光沉静地望着远处,随着最后一个人倒下,对方的骑兵已经到了。

三千骑兵,在步兵发起最后冲锋的时候,已经奔袭而来。

随着最后一个步兵倒下,它们已经到达了八百米外。

“这些人,都不怕死的吗?”胥余喃喃道。

在中国历史上,曾经有过一场著名的战斗,那就是“八里桥之战”。

那一战,清军兵力约六万人,英法联军兵力约一万人。

在英法联军犀利的火枪面前,清军丢下数千人命,溃逃而去。

而英法联军,只死了五个人。

但是,在“八里桥之战”稍早一些时候,其实还有一场“新河之战”。

新河之战的清军指挥官同样是僧格林沁。

那一次,僧格林沁面对的,是同样的一万英法联军。

不过,当时抵达新河的只有七百人,僧格林沁见对方人少,当即派遣麾下三千蒙古铁骑迎战。

但是,纵然是最精锐的蒙古铁骑,在英法联军的火枪面前,也是不堪一击。

那一战,英法联军七百人毫发无伤,而三千蒙古精锐最终活下来的,只有七人。www.

这也是为什么八里桥之战清军只损失了上千人,僧格林沁就下令跑路。

因为他实在是玩不起了,再打下去,无非是将六万人马通通填掉。

而现在,吴军的骑兵和清军一样,同样是三千。商军的兵力却只有两百四十人。

但这两百四十人使用的,却是二战时期德军的制式步枪98K,远远不是英法联军的燧发步枪能比拟的。

“砰砰砰砰……”

枪声又不断地响了起来。

不断地有骑兵倒栽葱似的跌下马来。

商军的阵营是两条交织在一起的斜线,如同一个V字。当然,角度要大很多。

这使得吴军为了获得更好的攻击范围,也形成一个楔形队伍。

不过,这也无疑为商军提供了更多的射击目标。

由于骑兵的速度远超步兵,因此像之前那样吊射是不可能的。

不过商军另有办法应对。

商军的阵地虽然开阔,但并不是一个个士兵孤零零地散开的。

准确的说,他们是三个人一组,三个人一组,组成了一个看似松散但是却又密不透风的阵型。

有点“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的意思。

这种阵型,就是后世我军最经典的三三制战术。

三三制战术最早起源于抗日战争期间,成熟于解放战争,大量运用于抗美援朝战争,是我军步兵训练大纲中的一种步兵“班组突击”战术。

我军被誉为世界战争史上轻步兵的巅峰,这个战术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抗日战争时期,由于我军缺乏重火力掩护,经常以密集队形冲击日军的坚固阵地,从而产生严重的伤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