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一章 新科举(1 / 2)

 “我想要开设科举,选拔一些有才能的人来做官。”李长晋和戚蕴道说道。

“这可是个好主意,你想好怎么做了吗?”戚蕴道问道。

“科举制早有先例,我想着这次既然要和往常不同,那么自然要有一些创新之举。往常科举制,选举出来的都是有才华的人,但是有些人却德不配位,品德败坏,这次科举制可不能再出现这样的纰漏,不然,就违背了我的初衷。”李长晋想了想说道。

戚蕴道很是赞同,想想胡图,他确实是个很有才华的人,当宰相期间也确实提出了很多利国利民的政策,但是,这却并不妨碍他做出那些祸国殃民的事情,而李长晋这次却是要选举出一些不仅品德高尚而且还才华横溢的人来做官。

自古才华好评定,而道德却很难有一个标准来判别。这件事情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也不知道李长晋有没有什么十全之策。

“那你想要怎么做呀?”戚蕴道好奇地问道。

戚蕴道对于官场这些弯弯绕绕实在是不精通,如果让她领兵打仗,那她一定能够说的头头是道,但是如果涉及到选举官员,戚蕴道就一筹莫展,不知道该说些什么了。

“我想过了,如果让当地的那些官员来推荐,那么他们极有可能会徇私舞弊,把自己的亲眷选举上来,这样对于那些寒门子弟很不公平,我想了想,还是决定把这个品德的最终评判放在殿试吧。”李长晋考虑周全。

“殿试?什么是殿试?”戚蕴道很好奇。

这科举制只有笔试却没有殿试,李长晋为了能够面见那些官员后备役特地想出了这么个东西,他要亲自把关。

不过,为了避免节外生枝,李长晋并没有把殿试的相关事宜公诸于众,而是选择了隐瞒,等到那些高中的人接到这个消息的时候,一定会大吃一惊,这样可以打他们一个猝不及防,也可以让他们表露出自己最真实的一面。

除此之外,李长晋还会派专人去他们的出生地和学习的地方进行一个访查,如果发现有虚假隐瞒的情况,那就会对那个人进行治罪,并且永不录用。

要知道,所有读书人都是为了能够做官才读书的,而永不录用则是对他们最大的惩罚,相信通过这样的律法一定会震慑住他们让他们不敢也不会触犯律法。

只把这件事告诉戚蕴道是不够的,毕竟她是一名女子也不主事,还是需要把这件事情告知胡参政,有了他的帮助,一定可以事半功倍,使殿试这件事情得到圆满实施和解决的。

胡参政在得知李长晋的打算之后连连称赞,他早就认为做官者不能德不配位,必须要有足够的道德修养才能够真正把百姓的事情放在心上,才会真正地为百姓谋福祉,而不是中饱私囊,妄想通过做官来为自己谋利。

“胡爱卿,朕把这件事情告诉了你,一是朕很信任你,二来朕也想让你来暗中部署这件事,朝中虽然那些胡图的党羽都入狱了,但是难保还有一些漏网之鱼,为了以防万一,朕把这件事就交给你了。”李长晋说道。

“臣谢皇上信任,臣一定不会辜负皇上所托,定能把这件事情圆满完成的!”胡参政急忙跪下表明决心。

李长晋就喜欢胡参政这样忠心为国为民的人,他满意地挥了挥手,让胡参政离开了。

之后,李长晋在朝会上宣布了要开科举的事情,举国上下都沸腾了。

现在并不是开科举的时候,但是李长晋为了能够更早地选拔出更好的官员来填补那些空缺也只能破格开科举了。

之前,李长晋清洗胡党一事不仅震惊了朝野,也使得北疆国上下人心振奋,尤其是那些曾经被胡党迫害过的百姓,他们知道皇帝是为了他们着想,于是便大着胆子举报那些漏网之鱼,这次胡党才是真正被清洗干净了。

李长晋对这个结果很是满意,他对这些国家的蠹虫恨之入骨,定要将他们彻底消灭才能善罢甘休。

如今整个朝堂是百废俱兴,剩下的都是能够忠心为国的文臣武将,不过他们也不敢不忠心,不忠心的人的下场就摆在那儿呢,谁还敢不要命地往上凑啊?

重开科举这一诏令一下,无数学子纷纷报名,他们已经经历过好几次科考的磨练了,也是时候参加这次科举了。

这次科举与往常的还有一个不同之处,那就是不设置考试门槛,并非只有考过会试的才可以参加,就是只过了乡试的也都可以。

为了选拔人才,这次李长晋真的是下了功夫了,他知道这次他创新太多了,可能会引起权贵的不满,但是他却不得不这样做,北疆如果想要长久发展下去就必须破旧立新,官场也应该融入新鲜血液,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北疆拥有着永远鲜活的生命力。

三个月之后,科举考试正式开始。

这次科举历时十天,期间应试学子均不可离开考院,杜绝一切作弊的可能,如果有触犯考试规定的立刻抓捕下狱,剥夺考试资格,严重的还要处以刑罚。

这样严格的考试让那些想要劝谏李长晋的皇亲国戚都闭了嘴,他们也不过是仗着和李长晋有血亲关系才敢时不时地劝阻他一下,还不敢惹怒了李长晋,生怕自己的命和前途都没了,这次本来他们也想出来说两句,一看这架势谁也不敢说什么了。

这些皇亲国戚是最会见风使舵的,他们最擅长揣度李长晋的心思,若是李长晋心情好的话他们还敢蹦哒两下,若是李长晋心情不好的时候,他们一个个的装缩头乌龟装的可好了。

这也是之前胡图一案无人置喙的原因,那些皇亲国戚哪个没接触过宰相?现在却一个个明哲保身,一句话都不敢说。

这次也是一样,李长晋对于科举的决心过于明显,那些皇亲国戚便都乖乖地闭了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