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傍大腿和老帝国的难题(1 / 2)

 蒸汽历306年5月。

吕宋开仓放粮不到两个月时间,存粮就难以为继了,再继续放粮,连军队的粮食都不足了。但要是停止赈济,这比先前不赈济还要危险,吕宋贵族开始面对两难的境地了。

吕宋大部分的土地都掌握在贵族手中,贵族为了获取更多的利益,在他们的土地上,种植的一般都是利润价值高的经济作物,这些经济作物的收益普遍在粮食的十倍,吕宋的贵族只要在自己的庄园附近,拿出一小块土地种植粮食就足够满足他们的需求了。

所以整个吕宋就是一个大号的经济庄园,专门为大汉种植经济作物,是大汉经济圈的一個零部件。甚至可以说整个南洋诸国都是这样的状态,他们能为大汉提供的只有各种经济作物还少量价值高的矿产。

而普通的百姓本钱低,他们没有冒风险的资格,他们的田地一般种植的都是粮食。

吕宋属于热带气候,一年四季都可以种植粮食,单位粮食亩产大不说,粮食收割的时间也可以调整,不存在错过播种的时间就浪费一年时间这样的事情。在吕宋即便贵族种植经济价作物,但百姓种植的粮食,也足够满足整个吕宋的需求。

所以面对这次饥荒,吕宋的统治者才会显得如此和被动和愚蠢,因为他们统治吕宋300年时间,遇到饥荒的次数屈指可数,吕宋伯等贵族面对饥荒经验不足。

因为按照以前的惯例,即便吕宋闹了饥荒,对这些贵族来说也是他们兼并普通百姓土地的好机会。他们不但不会想办法赈济百姓,还会想尽办法让百姓破产好吞并他们手中并不多的土地和财产。

吕宋每次的饥荒,对贵族,大商贾,和帮派份子来说都是一场丰盛的大餐,可以让他们得到巨额利益。

这样的方法他们已经用了好几次了。在利益的驱使下,吕宋的贵族才会不在意饥荒,要不是徐悦和墨家激烈反抗,让吕宋的贵族损失惨重,让他们意识到再这样闹下去的话,他们这些人的人身安全也会受到威胁,这时候他们才重视了饥荒的威胁。

但他们刚刚赈济却发现吕宋快没有粮食了。而这也是吕宋的贵族咎由自取,这几十年时间吕宋的贵族大量兼并百姓的土地,而这些土地到了贵族手中,就不会再种植经济价值不高的水稻,而是种种价值高经济作物。

粮食种植面积减少,从30年前开始吕宋就需要进口粮食了,而吕宋市政厅系统,依然按照300年的经验在运作,吕宋虽然有库存的粮食,但极其稀少,其实这本就不需要的,吕宋最多3-4月就可以收割一批粮食,有4个月的存粮足够度过危机了。

但显然设计这套制度的人是不会想到,当年粮仓的吕宋会出现缺粮的问题。

面对这种情况,吕宋伯只能发一个电报给自己的老大汉帝,让汉帝想办法,从大汉挤出一点粮食支援吕宋。

在吕宋伯看来,大汉的人口超过了5亿,是吕宋的百倍,只要稍微挤出一个郡的口粮,就足够解决吕宋的危机了。而等今年粮食丰收,大汉的旱灾解,吕宋粮食危机自然也就解除了。

为了让汉帝重视,吕宋伯少有的闹了一点小情绪,暗示大汉要不想办法帮助吕宋解决粮食问题,吕宋输入大汉的罐头只能停下来了。

汉帝收到吕宋伯的电报也是一阵头疼,大汉有几百万的灾民等着他赈济。

但偏偏大汉各地的粮仓出了问题,很多郡县因为缺少粮食赈济百姓,百姓直接冲击府衙造反。中原大地干草遍地,稍有不慎就是滔天的祸害。

他派遣巡查御史到地方检查粮仓的情况,但地方上的官吏动不动来个火龙烧仓,死无对证。虽然他已经砍了上百名官吏的脑袋了,但丢失的粮食却是补不回来的。

为了平息内地百姓的怒火,他也只能拼命从大汉诸侯国购买粮食,同时从江南调拨粮食,维持中原的稳定。

而南洋因为距离大汉近,海运也是成本最低的,所以成为了大汉购买粮食的主产地,尤其是吕宋忽然爆发出来的罐头行业,解决了大汉不小的问题。

毕竟罐头又是鱼肉又是棕榈油的,全是高热量高脂肪的食物,一个罐头顶10斤粮食。但他万万没想到吕宋这样的地方也会缺少粮食。

吕宋伯对大汉恭敬,对自己也是忠心耿耿,他也不好拒绝吕宋伯提出的要求。

于是汉帝召集大汉的高层商议吕宋之事。

当这些高层了解道吕宋想要从大汉购买粮食也是一脸为难。

丞相张翼苦笑道:“现在朝廷的监察御史正在巡查各地粮仓,但情况不容乐观,大部分粮仓缺口巨大,有5成粮食的已经算是好的了。大汉不但今年缺粮食,接下来几年时间都要想办法补充这些粮仓,要不然再遇到一场灾害,朝廷没有足够多的粮食来应对。朝廷很难支援吕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