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武林三祖之一的司徒玄空(2 / 2)

“当然看过,师尊的文笔干练简达,洞悉通透,当年在书中所预测天下局势,如今看来,几乎言无不中...”</p>

只是在一起畅聊了三日,荀子便彻底相信了易承的身份。</p>

虽然易承说的很多话题都是些曾经发生过的小事,可他就如同当事人一样,对当时发生的所有场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都有着精确的了解。</p>

就好似当年发生那些事时,他就在旁边看着一样。</p>

荀子自诩记忆无双,几十年前在哪里发生的事,他一般都能记住,而易承不仅记得比他清楚,而且还了解许多他当年不知道的秘辛。</p>

看着易承那具少年人的面孔,荀子却生出一股崇敬之心,此人诸事通晓,智珠在握的言谈举止,竟然和五十多年前逝世的李长安师尊渐渐重合起来。</p>

而且越看越像,恍惚间,竟然令荀子有一种他们就是同一个人的错觉。</p>

......</p>

兰陵山,问道庐顶亭。</p>

春风和煦,阳光甚好,今日吃完早膳易承和荀子二人就带着三名仆役来到兰陵山顶的问道亭中赏景品茗。</p>

春日里的山风轻抚面庞,令人惬意而舒适,亭外是一处空地,四下平旷,绿草如茵,远处能看到阡陌农田,风景秀丽,很适合对酌谈天。</p>

“我听闻张良也是夫子的弟子,夫子觉得这个青年如何?”易承端起杯盏,吹了吹一口饮下,杯中泡着的是葱姜和橘瓣,一口下去,苦中有回甘,是战国时代独特的饮品。</p>

荀子也喝了一口姜橘水道:“子房此子身世显赫,家学渊源,又聪明伶俐,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博采众长,道家、墨家、儒家、道门理综之学均有涉猎,此子心性坚韧,志向高远,尝求古仁人之心,若是日后能得机缘,必成大器。”</p>

“嗯...”易承点点头,张良虽然现在还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年轻人,不过仅仅十几年之后,这个人就逐渐成长为叱咤秦末风云的人物,荀子的眼光也很敏锐。</p><div id='gc1' class='gcontent1'><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try{ggauto();} catch(ex){}</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