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3章兴兵讨燕王(2 / 2)

夏元吉摇头叹息道:“在下无能,燕王不为所动,依旧执迷不悟,朝廷恐得是要派出大军前去镇压了。”

朱允明显有些失望,又问道:“朕写与皇四叔的书信你是否拿给他看过?”

夏元吉作为朝廷的使节去北平走了一趟,事情没办成,但总得是把在北平所发生的事情一五一十的汇报上去的。

“看过,燕王并没亲自看信,而是由高阳郡王读了出来,在场的还有道衍和尚和神机营的提督秦光远。”

夏元吉此言之后,齐泰才问道:“你此去可否亲眼见识过神机营?”

夏元吉接着又回道:“见过神机营的火炮队,燕王特地带在下去了火炮队阵地,还冲着山下刘真大军打了十几炮...”

没等夏元吉说完,齐泰便急切的问道:“结果如何?”

夏元吉依旧摇头回道:“情况不容乐观,刘真大军毫无防备,再加上有无可抵挡火炮之利器,自然是有些惨不忍睹。”

夏元吉接着又对朱允道:“臣本是算了一笔大账,以朝廷的钱粮兵丁与燕王的做对比,没等臣把此些东西说出来,燕王便带着臣去了火炮队的阵地,二话不说冲着刘真大军打了几发炮弹,如此情形,燕军完全做到了以一当百,这也是基于燕军的神机营只有二百人,火炮队不足百人,若是燕军全部以火器武装,朝廷大军恐是更无胜算,如此情况之下臣无话可劝,也只能是无功而返了。”

夏元吉实话实说之后,又道:“臣有愧陛下重托,臣万死不辞!”

夏元吉把事情办成了如此,他自己都觉不好意思!

朱允如今即便是有心责怪夏元吉却也是没有那个闲情了,只是问道:“如今该如何办才好啊?”

齐泰率先开口:“秦光远那小子着实是个人才啊,若是他能跟着朝廷,所制作出的火炮和火铳皆为朝廷所有,又有几位藩王敢犯上作乱?”

不仅仅是齐泰,就是黄子澄和方孝孺也不止一次公开表示遗憾秦光远不属朝廷,但此时即便是说再多的遗憾之言都显得有些多余了。

黄子澄接道:“齐尚书,如今多说已经无益了,陛下亲自写了书信给那小子,那小子太过不识抬举,朝廷又该如何办?如今最先考虑的便是平息北边的刀兵,朝廷若是不能及早平息,用不了多久其他藩王若是一旦起兵,那朝廷恐就要面临西汉的七王之乱,西晋的八王之乱了。”

能站在庙堂之上的也都是聪明人,不用黄子澄解释的这么明白,他们便清楚的很。

方孝孺接着道:“对燕王的回复也是有所准备之事,所有的事情按照此前商议好的行事便好,此前的当务之急,陛下应当开太庙,敬告祖宗王爷起兵谋反,并废燕王爵位,贬为庶人,之后便可派遣大军背上平叛,耿老将军的大军皆是整装待发了。”

在朱棣起兵的消息传到京师之后,这些应对之策朱允君臣便已经商议过了,在如今这个时候他们的确是没有必要再因此事多做争论的。

方孝孺的建议出口之后,朱允才问道:“各位对此可有意见?”

黄子澄和齐泰二人既是无任何不同意见的,夏元吉也是点头道:“臣附议。”

在朱允同意之后,至于如何开太庙敬祖宗自有下边的大臣具体负责的。

太常寺负责祭祀,开太庙敬告祖宗的一系列事情自然是要交给他去做的。

太常寺的所有官员研究的便就是此事,该如何做自有他们滴水不漏的操持,但开太庙之时却还是让朱允显得忧心忡忡。

朱允不过是大明的第二代皇帝,即便是敬告祖宗,那需要告知的祖宗不过也就是朱元璋一人罢了。

朱元璋把皇位交代他手中不过才一年时间,他便就要起兵平息藩王之祸,这让朱允心中自是有些不太好受,

朱允深受儒家影响,一心只想做个仁君,一旦起兵无论何种原因这都与他的初衷相悖。

因而直到此时他心中依旧在存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