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章琐事(2 / 2)

周钟本还要接着往下说,听了朱慈烺这句话,脸上不由露出了失望之色。

杨士聪也在一旁催道:“是啊,介生兄,殿下日理万机,咱们赶快说正事儿,治国理政的大道理,日后再讲也不迟。”

周钟不情不愿的从袖中取了一张字条,往前缓缓走了两步,正准备亲手递到朱慈烺的面前。杨士聪却在身后拉住了周钟的衣袖,朝杨廷麟的方向努了努嘴,意示让他先交到杨廷麟的手中,再由杨廷麟交到朱慈烺的手里。

方才说话的时候,朱慈烺把太监都屏退了出去,殿内和朱慈烺关系最亲近的,也就是杨廷麟了。

见周钟将字条递到了自己面前,杨廷麟愣了一下,忙接了过来,转交给了朱慈烺。

朱慈烺拆开来看,只见上面写了一串名字“李定国,郑成功,张煌言,沐天波,阎应元,何腾蛟,张名振,秦良玉,黄得功,李来亨”,除了这些之外,再无其他内容。

这里面,倒是有几个朱慈烺熟悉的人名,比如黔国公沐天波、靖南侯黄得功,石柱宣慰使秦良玉等,纵然没有见过,也听过他们的名头。而何腾蛟、张名振、李来亨这几个名字,似乎在朝廷的公文里也见过。

至于李定国、郑成功这两人,却是见所未见,闻所未闻。朱慈烺看向了周钟,问道:“周先生,你给本宫如此多的名字,究竟是什么意思?”

周钟的脸上闪过了一丝阴霾,沉声说道:“不知从哪里传出来的妖言,说这些人是天上下凡的星宿,只要找到他们辅佐圣君,我大明则可粲然中兴。皇上似乎是信了这个说法,已然暗暗派了锦衣卫出去寻找。”

朱慈烺脸上不由一阵古怪,据他所知,父皇一向疑虑过甚,对身边之人尚且多有疑忌,又如何会轻易相信这等无稽之谈。

周钟却没有刻意注意朱慈烺的神色,接着说道:“秦求长生二世而亡,梁武帝崇佛,享国仅五十五年,历朝历代,但凡灵异盛行,必是败亡之征兆。我朝太祖开国之后,以儒学为正宗,张扬教化,以德治民,这才有我大明近三百年之兴旺。今日若为这等歪理邪说开了口子,日后必将后祸无穷,贻笑于千秋万代,皇上不可不察,殿下不可不察啊。”

这一番话,周钟说的慷慨激昂,直到完全停了下来,才看向了朱慈烺,想从朱慈烺的脸上找到些认同。

哪知朱慈烺却是站起身,将手中的纸条扔到了一旁的水盆里。

墨迹立时融到了水中,将整个盆子里的水染成了黑色,其他三人皆是惊诧,朱慈烺淡淡说道:“周先生说的极是,本宫自会去规劝父皇,以社稷百姓为重。”

这句话说得不咸不淡,任谁都听得出来,所谓规劝云云,不过是搪塞之词。周钟的脸上闪过了失望,随意朝朱慈烺拱了拱手,便提出了告退。

杨士聪还想多和朱慈烺攀谈几句,不过他是和周钟一起来的,如今周钟已然离去,他也不好再留下来,只得匆匆行了一个大礼,告罪出了东宫。

殿内只余下了杨廷麟,他对字条上的内容有几分好奇,不过他向来是有分寸的人,既然朱慈烺已然将纸条毁了,想必是那上面的内容太过机密,不能示之于众。

他正准备提出告退,却听朱慈烺问道:“杨先生,你和那张煌言既是见过面,能否和本宫详细说说,他是何等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