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4章、取轻(2 / 2)

魏逆 茶渐浓 0 字 9个月前

当今世风,家世有大致的评判标准。

如祖上出过三公或者是海内知名之士者,可被划入名门望族;累世两千石、世代簪缨者谓之郡望世家;而家中曾出过两千石但后来落魄了的家族则被称为寒门。

是的,就算是田亩连于方国、武断乡曲的豪右,在九品官人制中都要被划入下品。

更莫说是生来卑微的黎庶了。

而曾经打破世卿制的军功制度,则是要公平得多。

至少,不管是寒门还是豪右,亦或者是粗鄙的山野之人,只要能博得战功就可以封侯、成为肉食者。

远的不说,并非高门或世家的夏侯一族,不就是凭借军功起家的嘛

且阶级一旦固化,矛盾就会变得尖锐,也会诱发进身无门的人忿怒喊出那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或是说,魏国推行九品官人制不过十数年,阶级那会那么快就固化了呢?

但这真不是危言耸听。

因为如今朝野已然有了“寒门或黎庶仕官不可高于两千石,不然会给自己以及家族带来祸事”的说法了。

文帝曹丕以九品官人制与士族妥协,让他们为曹魏代汉承天命背书,所以此制度是不可能废除的。

一旦废除了,曹魏社稷将迎来不可承受之重。

深知这点的夏侯惠,才想着效仿秦汉时期的军功制度,打算从民屯中募兵、变革士家制度,以他们作为例子向门第不高或出身卑微的人看到另外一条进身之阶。

不需要依附世家高门,也能光耀门楣的进身之阶。

且凭借军功晋身入的新勋贵,在执掌权势之余也会打破庙堂权力格局,成为君王赖以制衡士族的新势力。

至于为何夏侯惠没有直接上疏明言嘛

试问,如今孰人胆敢公然指摘九品官人制的弊端呢?

哪怕是天子曹叡都不能!

《老子》有云:“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故而,夏侯惠便想着看能否以温水煮青蛙的方式,将士家与屯田客作为突破口了。

一旦能成功,那么寒门、豪右或寻常黎庶必然会争相响应——

就连与奴隶无异的士家和屯田客都能凭借军功晋身,出身更高才学更全的他们岂不是有机会踏入庙堂之高!?

也正是因为如此,夏侯惠才颇为激进的谏言当占据皖城谷地。

也令天子曹叡出于为社稷考虑的原因,更倾向于全据庐江郡,以此当作契机来推动夏侯惠提出来的变革。

毕竟,比起缓解九品官人制的弊端而言,承担皖城谷地难以守御的风险就显得微不足道了。

只不过,可惜了。

在蒋济的提醒下,天子最终还是将此事暂时搁浅了。

陇右之战后,司马懿在上疏请罪时,还附上了对日后雍凉战事的预测。

而天子曹叡召满宠、刘晔与蒋济私下计议后,皆对司马懿的预测深以为然——下一次蜀兵来犯时,将是魏国代汉以来最艰难的时刻!

缘由有三。

其一,乃是魏国对阵蜀兵时,将不复再有兵力优势。

理由是内耗。

雍凉之地不管是在前朝,还是对如今的魏国而言,皆是最容易动荡的地区。

羌胡部落众多之地一直都易动难安,且如今曹真伐蜀不利、司马懿陇右败北极大降低了魏国的威信,也极大助长了羌胡部落以及一些豪右大族的恣睢之心。

魏国为了在抵御蜀兵之际,不会迎来后方动乱,只得增多兵马部署在各郡县里驻守。

如远离庙堂的河西走廊,如民众以种羌部落为主的西平郡与金城郡等地。

如此一来,雍凉可御蜀的兵力自然就减少了。

其二,则是蜀兵不会重蹈覆辙。

前几次蜀兵犯雍凉,粮秣难继乃是最大的弊端。

尤其是前番的陇右之战,明明蜀兵都大破魏军了、已然可以北上天水郡步步为营蚕食陇右了,却因为粮尽不得不放弃大好局势罢兵而归。

所以,下一次蜀国再兴兵的时候,也必然会先规避这一弊端。

在蜀兵无有粮秣之忧、双方兵力大致对等的情况下,魏国还能向先前几次一样将蜀兵堵回去吗?

可能性很小的!

卤城的三千甲首就证明了,魏国的兵将真不如蜀国强悍。

再者,蜀吴乃同盟之国!

前几次蜀吴两国兴兵来犯时,不曾同期动兵过,故而魏国也能从容应对。

但他们在数次兵伐无果后,还不吸取教训相约同期兴兵北上吗?

蜀吴二国虽小,但也不乏有识之士。

他们都明白彼此之间乃唇亡齿寒,更知道如今魏国独大而蜀吴不争即亡的局势!

其三,那就是北疆将有刀兵起了。

拥控弦十余万骑、称雄漠南的鲜卑大人轲比能素有一统鲜卑的雄心。

前番从横跨河套平原来陇右,也是指望着与蜀兵前后夹击攻破魏国雍凉各部,好让魏国不复有干预他兼并其他鲜卑部落的战事,尽早一统鲜卑三部。

如今,他与蜀国约盟之事已然败露、反迹已显,若是看到魏国兵力被蜀吴二国牵制无暇北顾之时,定会兴兵为害北疆边塞的。而轲比能一旦为害边塞,远在辽东的公孙渊,以他囚禁从父公孙恭夺位自立的心性也必然不会安分的。

故所谓之,牵一发而动全身,如是也!

魏虽大,国力也可称雄厚,但面对数千里疆域皆烽火连绵的局势,也是很难应对的。

且是稍有不慎,便将迎来动荡社稷的大创。

如此,分出洛阳南北军前去驻守皖城谷地自是不可取了。

天子曹叡为了即将到来的艰难时刻绸缪,也唯有按捺住心中万般不甘,很是惆怅的两害相权取其轻。

不过,夏侯惠的私奏并非一无所得。

因为天子曹叡虽不取他之策,但却有感于他为国裨益之忠直、推心置腹之诚恳,便赋予了更多宠信。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