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军训轶事4”(2 / 2)

以前回忆起小学的军训时光,宁砺首先想到的就是后怕,没有其他。现在想来,每次回想的重点都不一样。感觉是年龄越大,悟出的道理越多,思考的深度愈深、广度愈广。一次一次的重新认知,一次一次的再重新认知,宁砺深感困惑又乐此不疲。以至于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宁砺都认为,这是经验、这是教训,这是实践、这是教材。古人云:“以铜为镜可正衣冠,以人为镜可知得失,以史为镜可知兴替”,宁砺就经常把这件事来和“古人云”做对比。

第一是“以铜为镜可正衣冠”。常规做法是宁砺对着镜子看自己,认为自己之所以经常被作为欺负的对象,是因为自己看着好欺负。身材瘦小、脸庞稚嫩、声音清脆,对比其他同学,自己完全是一副受人欺负的标准模样。要想改变现状的最实在路径就是长高、长壮,讲话讲重点,不要啰嗦。

第二是“以人为镜可知得失”。辛恒家里有钱又善于处事,即使自己在身高、体魄上处于劣势也能和同学处好关系,更不至于被人欺负。他之所以能如此,宁砺分析是善于运用自身优势弥补不足的成果。对比自己,家庭条件如何是父母的操心的事,而自己做得没有辛恒好的一方面,是没有他灵活处事的方法。自己对人对事都是一个样,不懂得和不同的人相处需要用不同的方法,致使一旦话不投机就不能继续交谈下去。不会处事也许平时看不出来什么,但是一到关键时刻就会放大的显现出来。此次事件的关键时刻,在场的同学没有一个人站出来帮宁砺说句话就是最好映证。要和大多数同学处好关系,自己够得学。

宁奎身高体壮优势明显,即使性格暴躁也能在班上占有一席之位。说穿了,也是利用自身优势的范例。他横行多年,为什么许多同学都是敢怒不敢言,无非就是怕他。和同学处关系时,让大家都怕自己又如何呢?

代威家庭条件不好,自己又体弱怕事。他在受欺负时采取“龟缩”的办法可能是最好的应对措施,能说他错吗?

第三是“以史为镜可知兴替”。虽说宁奎粗鲁但也是在欺负自己一事上动了脑筋想问题的。他找准时机以代威为引发点,一步一步的试探自己,最后在试探、观察确定自己不会“翻撬”时才动手踢翻洗脚盆。即使在动手时也很有讲究,首先宁奎没有动手打人,即使威胁自己不准在寝室里洗脚也构不成多大的错误,哪怕自己向老师告状,说破了天也不是好大的事,宁奎顶多被批评几句了事,而这一来确实狠狠的扫落了自己的面子。如果自己不反击,以后在班上哪里还能在宁奎面前抬起头来做人。反观自己,一冲动就开打,还是在运气好的情况下没有出事。如果出事或是宁奎向学校告状,动手打人的可是自己。自己还是太欠缺应对方法了。

宁奎被自己暴打后不但没有和自己对打,反而显得很软弱,这又是什么原因呢?一个长期处于班级食物链顶端的同学,在遭遇反暴力事件后的选择是认输、服气,这是人性的特点还是这类同学个别人的特点?这是一个需要深度思考的问题,很重要。不过就单一事件来看,宁砺得出的结论是面对欺负只有奋起反抗才是唯一的出路。***说过:“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辛恒用一块钱叫人帮忙倒洗脚水,是不是在显示实力呢?在那个5元人民币可以买一堆零食的年代,这又是不是一种目的性很强的炫耀呢?自己的身体条件明显处于劣势,文化成绩也是中等偏下水平,用这个方法是不是在拉拢一部分同学的人心呢?既然要显示实力、有目的的炫耀、拉拢人心,那他又是不是蓄谋已久呢?他半开玩笑半认真的语气应该是给自己也留了退路,即使没有人愿意赚取这一元钱帮他倒洗脚水,他应该也能从容面对吧。

可想而知,代威是非常想通过帮辛恒倒洗脚水来赚取这一块钱的。但是他在非常渴望的情况下还是能够耐着性子先等有人开口后才行动,说明他也是动了脑筋思考的,不是简单的见财起意。他不先开口的好处是,其他人先开口,同学们就不会把他当作笑话的对象,既然其他同学可以去当然自己也就可以去了。退一万步说,同学们即使要取笑他,他也不会显得很孤单。再看宁砺开口后代威的反应,他应该是在等待的同时,就已经做好了前期的准备工作,不然他怎么能做到如此快速的反应了。从这一点看,经常被欺负的代威也是善于思考的。

“以铜为镜可正衣冠,以人为镜可知得失,以史为镜可知兴替”,确实是金玉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