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6学好数理化(2 / 2)

既然已经决定要同去,那么当然分成了两辆马车。尽管姜枫视三个小丫鬟如同妹妹一般,但无论如何她们也毕竟是下人,自然不能与主人同坐一辆车。马车一前一后,慢慢悠悠地朝着文渊阁的方向赶去。

从这里望出去,赵府的这片宅院在视野间远远地展开,一直延伸到了远处的街道,整个洛阳城内一片鳞次栉比、灯火辉煌的热烈场景。而此时在城市各处,一个个最主要的节目也已经接近开始,有的诗会已经往外面挂出了第一首诗,然后也会有某些固定的青楼将这些诗词选唱出来,至于最大的几家诗会,人还在陆续赶来,赵惇出门的时候,举办文渊诗会的文渊阁门口也是各种名人云集,例如在渭河边与赵惇手谈过几句的范太翁,还有朝中打过几次照面的六部的人,以及新任户、工二部尚书的傅江、黎安等,跟在后面的是皇城的父母官裴峰,最后是携妻前来的当朝宰相公羊宁。

公羊宁下了马车不久,便有人领着一大群跟班赶过来迎接:“公羊丞相驾临,文渊阁上下蓬荜生辉啊……”

此人正是此次姜武指定的文渊诗会举办人,亦是京中豪强之一的于家家主于省,同时也是吏部侍郎兼翰林院侍讲学士于仁的兄长,才学不在于仁之下,最擅长山水画,二十岁时便因一幅《盗趾图》震惊京中各大画派大师,随后又连连画出《新丰放鸡犬图》、《洛阳图》等等,更是将扬州画派推上了一个巅峰,可惜的是为人声色犬马,寻花问柳,到了三十岁左右,画技逐渐下降,到如今也只能够得到常人尊称的一声雅翁,只是这个尊称到了这个时候未免有些讽刺了。

公羊宁微微一笑,还礼道:“不敢当不敢当,在下乃小辈,不敢让雅翁多操心。”

“呵呵,初见公羊丞相便这般风趣,还请入上阁……”于省呵呵一笑,领着公羊宁朝着上房走去。

不久之后,随着文渊阁内的一声声铜锣声敲响,丝竹雅乐从文渊阁中传出,标志着文渊诗会正式开始了。鞭炮齐鸣,一首首诗词也从城中的各个聚会上传了出来,在洛阳城内四处传扬,满城闪烁的灯火和喧闹的歌乐中,阳春白雪的气息也愈发浓厚了起来,洛阳城这个热闹的端午夜,也开始进入了高潮。

城中各坊灯火通明,围绕着洛阳城的洛河上也驶着一艘艘画舫。每逢这等热闹与狂欢的节日,洛阳城是不宵禁的。这种热闹与狂欢的气息,将会持续一整夜,直到次日的清晨才会渐渐散去。城内的街道都是人头涌动,在平日里这个时候不论是大人还是小孩都已经进入了睡梦中,但是在娱乐匮乏的年代,这种节日便凸显的尤为重要。

正是在家中用过晚饭不久后,人们才从家中出门,携妻带子的上街游玩。洛阳城内的大街小巷要以白马寺和关庙一带为中心的最为繁华的街道过来,一路上车水马龙、灯火如织,如同洛阳城腰上的一抹流苏。小贩们在沿街高声叫喊着,舞龙舞狮的队伍浩浩荡荡的走过,领头的人敲锣打鼓,也有杂耍卖艺等九流表演者在街道两旁摆摊,乌衣巷外一家家青楼门口妓女们扬起玉臂,声音软糯招揽客人,大人们抱着小孩路过时还会捂住他们的双眼。青楼内不时有人进进出出,异常热闹。

在京中稍有些名气的青楼女子今夜都有了去处,大厅之中偶尔还能找到空位,茶馆内不时会传出哪个诗会上哪位公子爷又出了什么新作等等,这些都是今晚的重头戏之一,随后便又能听到某间青楼内的哪位名妓将这诗词又唱了一番,不久后又能听到另一首诗词在诗会上作成的消息。京中文人墨客们卯足了劲,城内佳人们将这些佳作又唱诵了一番,而大多数人大抵是与这些无缘的,他们赏着花火、看着热闹,在这样的气氛当中,才能感觉到文明的繁华。

诗词一道自文明出现始,一直发展到今天兴盛无比。可是对于姜武和赵惇这一高层来说,诗词对于治世而言并没有什么帮助,用什么标准取士是自东齐建立以来便被太学翻覆争议的问题,朝廷在举行科举时,有时便将诗词排除在取士标准之外,有时又拿进来用,不断权衡,举棋不定。

不过,朝廷有此考虑也是正常,毕竟对于赵惇这个后世人来说,真正能让一个国家站上世界巅峰的,那还是数理化。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但是对于诗词,赵惇还是很尊重的,毕竟在原时空,浩瀚的诗词如同宇宙一般,无数的名作佳篇如星斗恒沙,这种文化沉淀成为了整个文明的底蕴,是人类发展史上最为闪耀的一点,是华夏文明中最为重要的一环。

毕竟后人们走过的山路是徐霞客曾经留宿过的,他们走过的关隘是六国曾经逡巡而不敢前的,他们驻足远眺的城楼是于谦曾经坚定守卫过的,他们现在能驰骋由缰的西北草原是霍去病曾经为之而奋战过的,他们还能吃到苏轼当年手不停箸的红烧肉,后人们还能饮到太白当年举杯邀月的花间美酒,他们还能在众多浩劫后读到前人的筋骨血肉,他们还能在大喜大悲后脱口而背出一句他们曾经用来形容自己的爱恨离愁。这片土地留给后人最大的礼物应该就是这么两件了吧,一件是历史,一件是文化,前者可鉴世,后者可润心。

此时的洛阳城内,白马寺、关庙这些地方是最为热闹的商业街,在这些地方中,街道两旁的商家都会摆出自己的展示牌,在各大诗会上能够拿得出手的是做陆陆续续地传了过来,吸引过来不少人。有识字的人大声朗诵着,当然也有为了吸引顾客而安排唱曲姑娘唱词的。城中各大街道上、坊内坊外的茶馆酒楼中,各类大大小小的聚会上,文人骚客们轻摇着纸扇,点评着那些才子们的诗作,指点着谁的诗在城中传唱最久。即使是从未上过学的市井小民们,在这样的气愤之下能够感受到浓郁的诗词意境,不论是懂或不懂,都在与身边的人点评着诗作,沾一沾风雅的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