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6、布雷(2 / 2)

透过镜片,船长看见小舢板上的人,将一个个圆滚滚黑乎乎的东西,用细铁链拴在大石头上,然后两三个人抬起石头,将它连同那个古怪的东西一同丢进水里。

“咚”的一声,水花飞溅,扔进海里的东西立即消失不见。

为了以最快的速度投放锚雷,马丁提前命人做好一切准备工作,包括事先测出安海湾出海口中间航线的水深、按这个参考尺寸裁切好细铁链的长度、备好所需的舢板和大石头、许下重金组建的布雷敢死队、让林清水对这些人进行简单的培训,以及让敢死队昨晚开始潜伏在此处。

一系列的安排环环相扣,有条不紊,待一切准备就绪后,布雷的行动就显得极为顺畅。

怪事年年有,今朝特别多。

船长看得莫名其妙,根本不知道那些人在搞什么名堂。

这年头西洋战舰最为讲究的是航行速度和舰炮的火力,海战也无非是远战用舰炮相互轰击,近战用火枪加跳帮夺船战术。

对于这个时代的人们而言,水雷是一个全新的事物。

即便是最简单的漂雷,明朝人或许在大明水师营里,听过见过类似的东西,但西班牙人却对此闻所未闻。

更别提更为高级更为隐秘的锚雷了,这些人的的脑子里,根本就没有水中爆炸物的概念。

这也就难怪西班牙战舰上,一整船的人虽然都隐隐觉得似乎有些不对劲,却无论如何也想不到这东西是战舰的克星之一。

马丁在敌前布雷,让他们看着这种举动,也是无奈之举。

一是他原本打算等到西班牙人的三艘战舰全部进入安海湾后,在它们的屁股后面布雷,却没想到西班牙人谨小慎微,居然留了一艘船在海湾外面准备接应,马丁的手下担心已经进入海湾的那两艘船也退出来,情急之下无法可想,这时候就只能当着敌人的面,硬着头皮上去布雷了。

二是因为林清水告诉马丁,这种锚雷的技术还不够成熟,由于锚雷是浮在距离水面约三尺左右的地方,因此它相对于浮在水面上的漂雷而言,雷体的密闭性要求极高。由于缺乏后世的橡胶之类密封材料,白马庄开发出的第一代和第二代锚雷下水后,没多久就出现渗水现象,变成了“水球”,无法引爆,最终都以失败告终。

后来,林清水集思广益,想出了双重球体的结构,也就是用两个独立的球体组成锚雷的主体,这样渗水的速度便大大减缓。

据白马庄军事工坊的测试,第三代的锚雷,在三尺深的水里,内部火药能够保持五个时辰左右的干燥,在此期间,剧烈的碰撞,有八成以上的概率能够引爆雷体。

超过五个时辰后,锚雷在水里的时间每延长一个时辰,引爆率就降低一大截,超过十个时辰,就完全无法引爆了。

因此马丁不能提早将锚雷投放至航道,而必须卡着时间点施放,以免失去作用无法爆炸。

在投放完所有的十五颗锚雷后,那些小舢板更不停留,极为轻巧地转个半圈,船上的汉子人手一支船桨,上下翻飞,呼啦啦往刚才出现的地方划去。

到了岸边,他们便弃船上岸,钻进林子里三下两下就不见了踪影。

随即,那些人各自从林中牵出早就备好的马匹,翻身上马,飞快地从小路往水头港方向疾奔而去。

自始至终,负责在出海口航道布雷的敢死队员,都没有遭到来自西班牙战舰的阻挠和打击——因为敌方根本就不明白发生了什么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