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3章以后就由我罩着你了(1 / 2)

 按照洪武朝的惯例,正旦之后又是盛大的元宵节。徐钦作为锦衣卫指挥使依然是忙得不可开交,至少表面上是这样。

因为这段时间,锦衣卫都会直接参与到整个应天城的治安管理工作中来,甚至还要安排朱元璋宫门赏灯等事宜,作为锦衣卫的大头目,徐钦可以说是责无旁贷,自然是没有时间再去浪了。

只是这一年的元宵节当晚,朱元璋身体稍有不适,未能亲自于宫门领百官赏鳌山花灯,而是直接指派朱允炆代行职权。虽说只是一个象征性的非正式礼仪场合,可这也算是一种信号的释放:皇太孙的地位很牢靠。

而全场站在朱允炆身边的徐钦已经是一个比较成熟的政治人物,脸上的表情丝毫没有异样,可心里却是在感叹:路漫漫其修远兮。

朱允炆的自身特质本就是更偏向于一个文人,同时朝中的大多数官僚们也都能看清楚这个帝国顶层的信号。于是当晚的诗词会较朱元璋在场时少了一份小心翼翼,多了一份热切。

弄得包括徐钦在内的大多数勋贵都比较尴尬,尤其是武定侯郭英和曹国公李景隆的情况尤其如此。

郭英这边倒只是单纯因为皇帝陛下释放出来的这个信号而感到特别的不自在,徐钦观察发现,这位目前朝中老资历勋贵中权势最盛的武定侯,全场都像是猫爪子挠心一样,浑身都不自在,整个脸上的表情也是极其僵硬。

想来这也正常,郭英现在最主要的依仗其实就是朱元璋的亲近和信任,而再究其根本,则可以追溯到执掌后宫代行皇后职权的郭宁妃。可郭宁妃和朱允炆实际上并没有半毛钱的关系,朱元璋又毕竟年老,身体可以说是一天不如一天,这次竟缺席元宵庆典。说不得哪天这位皇太孙就要扶正了,到时候他这个名义上的亲军大统领必然是第一个倒霉的。

李景隆的情况就要幽默很多了。

说起来,李景隆这位官二代,虽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比不上徐辉祖,但也可以算是顶级勋贵中的代表人物。且不管他日后的表现有多草包,但至少人家有一副看起来很叼的皮囊,且就事实而言,人家多次负责练兵事宜,也是办得妥妥当当的。因此他不但承袭了曹国公的爵位,更是在不到三十岁就出任了左军都督府左都督的高位。

当晚诗会进入“正题”之后,朱允炆带着一众文臣玩得挺高兴,武将这边自然是大受冷遇。而曹国公也领会到了有关于帝国皇位更迭的危险气息,相比于徐辉祖等人的淡然处之,或者是郭英的蚂蚁上热锅,李景隆选择了完全另一条路线:迎合朱允炆!

本来这诗会就是完全自由发挥的,并没有说是一定只能由文臣玩,甚至在朱元璋主持的时候,有时还会直接钦点某些武将来娱乐一番。

只是在这种比较微妙的时机,主动参与进去就稍显有点太那个了。

最关键的是,他毕竟是个主攻兵法的武将,虽说像他和徐辉祖这种主要成长在承平时代的顶级勋贵,肯定还是会受到良好的儒家教育,但单论诗词水平肯定是远远不如大多数文臣的。

“画虎不成!”

当李景隆展示了他的作品之后,文臣团队那边也不知是谁“小声”评

镇国永乐啃书网友请提示:长时间阅读请注意眼睛的休息。啃书网推荐阅读:女总裁的贴身天王

价了一句,只不过这个声音却清楚地传到了高级武勋这边,不仅是李景隆本人,像徐辉祖、郭英这些人大多也都听见了,就更别说是文臣那边了。

这句话传来,就算是众武将大多都差点没憋住,甚至郭英等几个人还笑出了声,大概是故意报复李景隆对武将大团队的背叛。而文臣方队也响起了一阵嗤笑声,以至于里外不是人的李景隆顿时就面如赤枣。

在夜晚的城楼上,即使是“灯火通明”也没办法真的找出是谁在作怪。而且这明显就是文臣集团不爽李景隆一个武将对他们的地盘横插一脚的刻意羞辱,要想他们自己检举也不太可能,更不可能因为这么一点小事就把这一大堆高级文官真的怎么样。

“何人胡说八道?!曹国公身为武将,亦有此等才华,照本宫看,此篇亦当中品!”见状朱允炆也只能出来打个圆场。毕竟他也明白,李景隆此举并非是简单的露脸,而是在主动向他投诚。以他现在的情况,他可不愿意因为这种事就失去收获一个重要助臂的机会。

听见朱允炆这样说,李景隆大致知道了皇太孙对自己的态度,脸色这才好些。只是经过这一个小插曲,他也觉得浑身不自在,后面也不敢、不愿参加文臣们的狂欢了。

朱元璋的身体其实问题并不大,大概只是比较小的伤风感冒而已。另外,徐钦也很清楚,此时距离他的真正大限,还有差不多两年半的时间,很多事情都还来得及。

这不,仅仅两天后,朱元璋就已经基本恢复,开始重新亲自主持早朝。估计这让极少数人心里的某些小庆幸狠狠地落了一个空。

当然,这件事也在某种程度上提醒了徐钦,他的相关布局要适当加快落子了。

正当他的紧迫感开始上升的时候,一个特殊的访客也不期而至。

这天徐钦都已经用过晚饭了,正陪着越来越有老佛爷倾向的朱雨宁饭后散步,突然有丫鬟前来禀报有人求见。

虽然来人未表明身份,但敢直接上中山王府,指名道姓求见徐钦这位已经算得上是名满天下的锦衣卫指挥使,相信应该不是什么疯子。而且这种情况也应该不是什么刺客之类的,所以徐钦还是决定去看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