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八章 廉臣于成龙(1 / 2)

 谁都能做弄潮儿,只看你能不能抓住机会,有没有那个本事和能耐。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的,而不是谁都能应势而起。

现在任命的官吏,都还很守规矩。

一是光复之初,百废待兴,工作比较繁琐,还没那个心思和胆量;其次则是有上进之心,努力干好工作,只等大明光复,便能再加官晋爵。

你想啊,北方那么大的地方,需要多少官员治理?皇帝肯定会用自己信任的,以及政绩官声好的。

到时候,县官变府尹,府尹变巡抚,少说也能升上一级半级。甚至于,朝堂上的官员也不多,肯定也会择优而晋。

升官的前途光明,发财的欲望便被压了下去。因小失大,不值得。

况且,督察院的于成龙,刚刚简拔上任,正瞪着大眼珠子要严惩贪腐,谁也不想被这个六亲不认的家伙抓典型。

开国之初,多半都是这样的气象。承平日久,蝇营狗苟、人心腐化才会更多,以致泛滥。

所以,黄立要未雨绸缪,建立起比较严密的监察机制。明的有督察院,暗的有国安部,还有一個措施,就是举报上访。

当然,这不是黄立的独创,而是古已有之的制度。

汉朝时,颍川郡守赵广汉,找工匠制作“缿筒”,挂在街头巷尾,鼓励百姓举报恶霸劣绅的不法之举。这应该算是最早的检举箱了。

唐代于东西朝堂分置肺石及登闻鼓,有冤不能自伸者,立肺石之上,或挝登闻鼓。立石者左监门卫奏闻,挝鼓者右监门卫奏闻。

而登闻鼓的最早记载是在晋朝的晋武帝,百姓可以随时击鼓表达诉求。每个登闻鼓旁都有专人接待,他们会将百姓的冤情写在状纸上,汇报给朝廷。

到了宋朝,登闻鼓举报的制度逐渐完善,朝廷不但在各地衙门设置登闻鼓,还设立了管理登闻鼓的部门。

但到了清朝,检举制度就几乎流于形式。民告官,不仅程度繁琐,还会有种种刁难,比如滚钉板、打板子等等。

堵住了民众的嘴,也造成了官场腐败泛滥难抑的局面。愚蠢至极!

黄立阅看着督察院呈上的设立登闻鼓,以及如何管理的奏疏,不时抬头看一眼,殿下躬身肃立的于成龙。

于成龙这回没穿得补丁撂补丁,脚上的靴子也算干净,但皇帝的赐座,他却坚拒不受。

如果象历史上那般,穿着破烂,脸手粗糙,于成龙倒是跟田里的庄稼汉,没有太大的区别。

“于卿,俸禄可够家里花销?”皇帝抬起头,并没有先说正事,倒是有些调侃地微笑询问。

“启奏万岁,俸禄足够花销,还比以前能多吃几顿肉。”于成龙死板着脸,如实地回奏。

黄立笑了笑,说道:“慈幼院自有朝廷财政支应,于卿倒也不必自家花费。齐家治国平天下,家里生活还是先要照顾到的。”

于成龙为啥穷,一是不收火耗,不收孝敬;其次则是自己花银子搞慈善,比如建“养济院”,救济衣食无着、无亲故的贫穷人和无人侍养的老人。

而现在大明,铸造银币,也就没有了火耗。地方建慈幼院、养济院,也不用个人再掏钱。

更重要的一点,于成龙不再管地方,在朝廷任职,也就没太多需要自己花钱的事情。

于成龙躬身道:“微臣谢万岁关心。”

黄立摆了摆手,笑道:“于卿勇于任事的锐气不减,以重民命为宗旨,深得朕心,一定要保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