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步骘入幕(1 / 2)

 陶应的交代,让徐盛面现难色。

“主公,此事大而繁多,盛手下也缺少民政之才,恐一时难以完成主公所托!”

莫说还要清剿黄巾流寇,即便是理清一郡政务,徐盛都没有信心在短期内完成。

“乐安有名士国渊、任燠,此二人皆是大才,可为一郡太守,待剿灭乐安国司马俱黄巾,可征辟二人出来主持齐郡事务。”

陶应也知道有些为难徐盛,可时不我待,他手里也没有人,不压榨属下的潜能,总不能自己亲自上吧。

“文向,你难道忘了我的政令吗?我们不仅仅要剿灭黄巾流寇,还要随时随地广纳贤才,为我所用。”

“我相信,这青州地面上,还有许多高才被隐没,一定要大力推行《招贤令》,不分出身、不拘一格用人才。”

陶应先安抚了一阵徐盛,又是一番语重心长,谆谆教诲。

“盛让主公失望了!”

一叶障目的徐盛,被陶应一语点醒,目露惭愧之色。

“真是忙昏了头,居然忘记了我徐盛是如何出头的!”

陶应不会批评徐盛,反而又安慰他一番。

“如今正处战时,军事上文向都忙不过来,让文向一人四处救火,确实有些难为人了,是我顾虑不周。”

徐盛见陶应没有责备他,反而又为他开脱,眼圈微红,感动不已。

“也唯有这样的主公,才值得我徐盛永世效忠!”

有些踌躇的陶应,暂顾不上徐盛的心情,开始反思自己是不是过于着急了。

“要不,暂时放弃司马俱,先将齐国稳定了再说?”

一边权衡利弊,一边目光四下流转,忽然看见王朗、步骘正一脸惊骇地望着自己,陶应心中一动。

“二位这般看陶应,是否应有不妥之处,万望二位指点、解惑!”

王朗与步骘皆是东汉末年、三国初期的权谋之士,能得二人一番指点,陶应自然可避免犯一些低级错误,少走许多弯路。

“陶郡守,这私自取消两国,将之合并为一郡,必引起皇室攻讦,会为陶氏引来杀身之祸!”

王朗是陶谦的徐州治中从事,也算跟陶应这个二公子是熟人,自然说话少些顾忌。

“呵呵,原来是这事,你不提就不是王朗了。”

陶应暗舒一口气的同时,轻描淡写地解释了一句。

“据应所知,无论是齐国,还是乐安国,汉室宗亲皆被黄巾流寇屠戮,已后继无人了!”

既然封国已无子嗣继承,当然是可以取消国号的。

若在过去,陶应是不会这么干的,既然知道挨过明年四月,灵帝驾崩,大汉的江山就要与老刘家没啥关系了,为了自己后方稳固,政令统一,陶应必须这么干。

“即便如此,陶郡守也不能这般做,必须得有朝廷敕令方可行。”

王朗虽然怀疑陶应的说辞,但即便是真的,也不能先斩后奏。

“王治中多虑了,如今的青州,黄巾流寇肆虐,刺史只身逃亡,各地郡县太守、县令死的死、逃的逃,使生民倒悬,置身于水火,应唯有行霹雳手段,方能显菩萨心肠,否则,这青州的秩序,何时方能恢复安宁?”

王朗还想反驳,可陶应没时间与他辩论,自谙也辩不过王朗,他又没有诸葛亮的口才。

“我从未见过如此厚颜无耻之人!”

陶应想起演义上诸葛亮骂王朗的那句台词,感觉就是全书的经典。

“子山先生,应知道,先生不仅祖上大才频出,即便是先生,对各种学问和技艺广泛学习,又通读博览各种书籍,且性格宽雅深沉,能够折节降志,屈己辱身,允文允武,不知,能否屈就于小庙啊?”

陶应将目光投向步骘,躬身一礼,一脸期待地向他发出邀请。

“固所愿也,不敢请耳!”

步骘很爽快地答应了。

若是在徐州,陶应请步骘跟他混,步骘定然会不屑一顾地拒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