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陶应出兵(1 / 2)

 兖州。泰山郡。南城县。

陶应接过卞县令遣人送至泰山郡的求救文书,先瞅了一眼落款署名。

“陈逸?”

文书是由鲁国相陈逸亲自起草的。

“是那个不扫一屋而立志要扫天下的陈蕃儿子?”

陶应摇摇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虽然是后人杜撰之语,但他更认可。

“眼看就到十月,这恐怕是历史上发生在青、徐二州大批黄巾复起的前奏啊!”

匆匆看完文书,陶应心中已有了数。

“只是,似乎历史上并未有记载鲁国也遭遇了这场黄巾复起之祸呀?”

担心记忆有误,打乱自己的部署,陶应大脑快速运转,搜索有关豫州、鲁国的历史信息。

“这个时间段,豫州牧是黄琬,此人是灵帝任命的三个州牧之一,也就是今年,黄琬率兵平定了盗贼猖獗的豫州,威名大震。”

正因豫州有黄琬这个手腕高绝的唯一外姓州牧坐镇,全州上下一盘棋,如此威压,黄巾流寇才没有选豫州下手,而是捡陶谦这个软柿子捏。

“难道,这伙‘不长眼’的黄巾流寇,只是过境鲁国?”

鲁国属于豫州,却几乎三面被兖州包裹,有部分与徐州东海郡接壤,泰山郡正屏障它的北部和整个东部。

“不行,若让这伙流寇进入泰山郡,哥的压力就大了。”

黄巾过境,首当其冲的定然是“贼窝”泰山郡,陶应自然不愿意让战火再烧在自己的地盘上,或者让其通过泰山郡进入徐州。

“御敌于‘国门’之外,这是最佳选择。”

心中有了主意的陶应,眉头一展,将文书递给孙观,他还想再听听班底们的意见。

“仲台,说说你的想法。”

求援文书孙观早就看过了,望着陶应,眉头微蹙,脸上现出为难之色。

“主公,虽说唇亡齿寒,但此时救援卞县,于我时机不太成熟,我等手下士卒尚未开始训练,仓促出兵,恐难成事。”

闻声而来的糜芳,也赞同地点点头。

“主公,士卒的兵器不统一,作战恐难以形成合力。”

新招募的士卒,手中连像样的兵器都没有,还在使用过去黄巾流寇自己各自踅摸的兵器,五花八门。

“统一玄甲军的兵器,确是眼下当务之急。”

陶应也清楚这一点,这也是他在分兵时,有意将糜氏贡献的七百步兵全部留在南城,就是让糜芳部快速形成战力,好守住大本营,顺便拱卫徐州腹部。

“伏义、文恒,你们有何想法?”

陶应又望向纪灵、颜良二人。

“卑职也认为,此时出兵,风险过大。”

纪灵是个带兵谨慎之人,也赞成孙观、糜芳的观点。

“主公,这群黄巾贼匪,不堪一击,只要给良三百人马,定击破彼!”

颜良则不同,眸子里精芒一闪,霸气十足的灵官脸上,露出一副不屑的神色。

“哈哈,文恒霸气!”

颜良的豪言壮语,陶应不加掩饰地给予赞赏。

“玄甲军,就当有舍我其谁的王霸之气!”

陶应明白,无论是纪灵,还是孙观、糜芳,皆非怕死之辈,但眼下的局面,他更希望自己的属下,皆如颜良一般,脑子里多些肌肉,少些理智。

“若没有点蔑视一切的魄力,哥怎快速打开局面?何时平定泰山郡?如何谋取青州?”

心中有了定计,陶应冷厉的眸子一一掠过身前环侍的班底,直接下达命令。

“命令,南武阳令孙康,梁甫令吴敦,奉高令孙观,茌县令纪灵。”

“末将在!”

听到陶应点将,四人神情一肃,立即行至陶应面前,齐齐抱拳领命。

“令你四人,率领本部人马,备足一日口粮,随本守即刻前往鲁国,击破黄巾,解鲁国之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