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5章再次僵持(2 / 2)

现在打通了褒斜道,诸葛亮再组织运送粮草就不需要再通过遥远的祁山道了,可以直接走褒斜道运粮但褒斜道运粮也有一个问题,那就是没有足够的囤积点,风险会比较大。

褒斜道的出口就在关中,这里曹军的势力还是很大的,在军营中不能囤积太多的粮草,否则一旦粮草被曹军烧毁的话,那就属于是白白的损失。

而褒斜道口虽然出口的地方道路狭窄,但只要出去一段路,就会进入关中平原,在这里修建屯粮的粮仓的话,那基本就是无险可守,一旦被敌军烧毁粮仓,全军都会陷入无粮可用的境地。

所以从褒斜道运送粮草,必须严格计算好每天的用粮,安排好来回的运粮时间,不能有太大的差错,否则容易误事。

这对运粮的民夫不是什么考验,但对以诸葛亮为首的后勤团队的计算能力,是一个非常大的考验。

刘备如果呆在陇山,至少还有西县这个屯粮点作为缓冲,但一旦出了陇山,后勤的压力就全压在褒斜道上了,也就是全压在诸葛亮等人的计算能力上了。

这样的后勤运输,容错率太低,刘备都不敢轻易从陇山出来。

至于渭水西岸,张郃郭淮在接到徐晃领兵救援后,双方兵力暂时恢复了平衡,曹军在张郃,徐晃的带领下,也稳住了防线,一时间双方又僵持不下了。

事情到了这个地步,刘备也有点犹豫,是不是要继续进兵关中,进攻长安了。

进攻长安,是这次北伐的最终战略目的,刘备为的就是占据大汉的旧都长安.但仗打到现在,跟一开始在汉中做谋划的时候,情势已经完全不一样了。

关中地区,曹军现在还有近十万人的兵力,全线收缩,退守三辅和长安。

而刘备军,兵力只有七八万,以这样的兵力对比,刘备军想打下长安,多少有些痴心妄想。

再加上现在刘备军征战了半年多,后勤压力很大,前两年休养生息的积累,已经在这半年的征战内消耗了个七七八八。

倒不是不能继续打了,底子毕竟还剩下一点,但如果继续打下去,等到底子耗光了,那可就真的会再次伤筋动骨了。

这个伤筋动骨,指的不是刘备集团伤筋动骨,而是指整个蜀中的世家们,他们会伤筋动骨。

这对刘备集团的统治,是很不利的。

即使占据了长安,但刘备集团现在最精华的地区,依然还是益州,如果益州世家对刘备集团的统治持对抗态度,那刘备接下来要做的,恐怕就是全力维持内部稳定,根本不会再有下一次北伐的机会了。

现在刘备也不是年轻的时候了,几十年的征战和颠沛流离,让刘备意识到,在现在的世道下,你可以限制压制世家,让百姓尽量过的好点,但根本不可能彻底消灭世家,甚至有时候你还必须依靠世家,才能维持你的统治。

刘备也老了,不想再把益州世家得罪的太狠,这对他没有任何好处的。

而就在刘备还在犹豫不决,是不是要进军关中的时候,诸葛亮给刘备写了一封请罪信。

这份请罪信的内容,是诸葛亮因为动员蜀中百姓参战不利,向刘备请罪。

早在褒斜道突破的那一刻,诸葛亮就向蜀中的杨洪和秦宓发去了征兵的命令,让他们在蜀中发动总动员,男主战,女主运的支援关中战场。

但,蜀中世家的反应非常的缓慢,诸葛亮的动员令已经发到成都快半个月了,蜀中的世家们才陆陆续续的开始给诸葛亮写信,诉说各种困难。

至于兵卒那是一个都没有看到。

对于蜀中这些世家们的态度,诸葛亮心里其实非常清楚是怎么回事,所以他一面严令留守成都的杨洪和秦宓必须发到总动员令,一面向刘备发出了请罪书信。

而随着这份请罪书信一起发出的,还有一封诸葛亮写给刘备的密信,内容是寻求刘备的意见。

诸葛亮毕竟不在前线,不了解前线实际的情况,所以他也只是询问刘备,是否还有余力进攻关中。

如果刘备决意要进军关中的话,那诸葛亮就会把后勤管理的事情交给杨仪,自己暂时离开汉中,亲赴成都,亲自督促这次总动员,往关中运送兵员和粮草物资。

但如果刘备还是打算留在陇山道按兵不动的话那诸葛亮建议,既然已经完成了断陇,那长安就是随时可以进攻的状态,不如见好就收吧。

别忘了,咱们身后还有一个凉州,那里可不算已经完全吃下来了。

别回头把凉州晾的太久了,人心发生变化了,趁着咱们进攻关中的时候来个背刺.这可就不是小事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