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二佛升天(1 / 2)

盛世柱国 谈兴正浓 0 字 9个月前

 日头渐高,杨素和叶紫萱紧紧跟着李贤走向坤宁宫,兴许是因为没有早朝,紫禁城内连洒扫的宫人都少见,显得三人孤零零的。

见左右无人,杨素便向李贤问些情报:“李公公,皇上一夜未曾歇息,现在可是睡下了?”

李贤摇了摇头,说:“不清楚,皇上刚入了坤宁宫,就把杂家打发出来监行廷杖,不让杂家在内伺候了,杂家只好在坤宁宫外候着。”

杨素刚要再问,忽然感觉叶紫萱在轻扯自己的衣袖,便回头去看,发现她似乎有什么话想说,于是对她点了点头。

叶紫萱得了杨素许可,就知道李贤是个可以相信的宦官,是以大胆问道:“李公公,人人都说陆贵妃最是得宠,那为什么今日皇上生了气,却要宿在坤宁宫呢?”

李贤是光熹身边最信任的人,自然不太忌讳讨论陆贵妃,解释道:“不过是些道听途说而已,皇上是个念旧的人,整个皇宫只有陆贵妃诞下过皇子,是以对陆贵妃最是宠爱。但每每遇到不顺心的事情,皇上总会去皇后或者太后那里叙话,排解心中烦闷。”

杨素心想:“光熹和陆贵妃是有感情基础的,又有夭折的皇子牵绊,是以对她不错,但若论相知,恐怕那位大气睿智的皇后才有资格。而太后就更不必说了,光熹能坐上皇位,这位老太太不知想了多少计策。”

杨素眼看着坤宁宫就在眼前,赶紧整理了一下思路,继续发问:“皇后娘娘和舞阳公主今日心情如何?”

李贤缓步登上台阶,低声说:“舞阳公主刚起身时有些脾气,但是听说你们二位来了,就兴高采烈地跑到坤宁宫求皇后娘娘让你们进宫,只可惜当时皇上在内殿休息,杂家没能看到他的状态。”

说着话,三人已经来到坤宁宫门前,四周静悄悄的,似乎伺候的宫人都被张皇后赶走了。李贤对杨素微微点头,悄声说了句“杂家只能帮您到这儿了”,便高声唱道:“皇后娘娘,杨素、叶紫萱求见!”

屋内先是传来了一阵少女娇笑的声音,接着便听到张皇后威严地说:“知道了,领他们进来。”

李贤开门进屋,自己却不深入,只在门侧站定引导二人。杨素见叶紫萱有一点儿紧张,便握了握她的手以示鼓励,当先走进屋内,叶紫萱则紧紧跟在他的身后。

坤宁宫内没有什么变化,舞阳笑嘻嘻地坐在书案后看着他们,张皇后倒是没再摆出什么严肃脸,神色比上次见杨素时平和很多,大概是对同为女子的叶紫萱有些怜惜,不想吓着她。

三人见过礼后,张皇后便挥手让李贤出去在门口候着,然后笑着对叶紫萱说:“杨博士对叶小姐推崇备至,今日一见,果然有女中君子的风采。”

叶紫萱一向大方自信,但是面对母仪天下的六宫之主的威势,还是有些没有底气,嘴里干巴巴的,恭声说:“皇后娘娘谬赞了,民女只是读了些书,君子二字却是万万配不上的。”

张皇后扫了一眼杨素,见他一直低着头,也不知他面上是个什么表情,沉吟片刻后,对叶紫萱说:“叶小姐,杨大人推荐你做舞阳的格致老师,本宫总要试试你的学问。不如让你来回答舞阳一个疑惑不解的问题,若是你能解释得通透彻底,本宫便准许你做个女子侍读。”

叶紫萱极有才学,加上最近和杨素经常讨论拓宽了视野,是以对自己在格致上的理解非常自信,便微笑着说:“请公主提问吧。”

舞阳对叶紫萱这个漂亮的姐姐极有好感,她眼珠滴溜溜一转,开口问道:“紫萱姐姐,对‘孝’这一字,您是怎么理解的?”

此话一出口,杨素心中波澜顿起,他谨慎地抬头看向张皇后,却发现这个最有权力的女人也在紧皱着眉头,眼神若有若无地飘向后殿,似乎是在担心光熹的反应。

张皇后脸色变了几次,见叶紫萱还在酝酿,便对舞阳说道:“舞阳,你要向叶小姐求教的是格致之学,不要问这种不相干的事情,换一个吧。”

杨素片刻间也弄不清楚孝道和袁锦江的事情是怎么联系在一起的,但舞阳公主创造的绝好机会就在眼前,如果此刻不能抓住,再想找到切入话题的契机就更加难了,袁锦江说不定人都凉了。坤宁宫内有皇后和舞阳,在这里进谏应该不会有杀身之祸,必须得抓住这个机会。

他来不及再想其它,于是恭着身子说道:“皇后娘娘,所谓‘百善孝为先’,不谈孝道何以为师?微臣以为不妨听听叶小姐的说法,若是答得好了,便让公主再问一个格致之学的问题就是。”说完这话,他连朝叶紫萱打眼色,让她快点开口,不给皇后反对的机会。

要说孝道,饱读诗书的叶紫萱当然张口就来:“《尔雅》有云‘善事父母为孝’,《新书》则曰‘子爱利亲谓之孝’,其实意思很简单,孝就是子女对父母的一种善行和美德,是家庭中晚辈在处理与长辈的关系时应该具有的道德品质和必须遵守的规范。”

舞阳趁着叶紫萱喘气的停当插话道:“紫萱姐姐,这些东西夏先生都快说得我耳朵生茧了,人人都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个就一定是正确的吗?”

听了舞阳的问题,张皇后脸色大变,呵斥道:“舞阳,你好大的胆子,看来是平时太宠你了!你是怎么…”

她话还没有说完,后殿就传来了一声叹气声,光熹铁青着脸缓步而出,摸了摸舞阳的头,说:“罢了!舞阳,把你偷偷看到的那份奏疏拿给你杨先生看看。”

舞阳紧张地看了眼脸色都不太好的父母,也不知从哪里摸出了一份奏疏,朝杨素走来。将奏疏交到杨素手里时,狠狠在杨素掌心挠了一把,似是在埋怨杨素连累他受苦。

杨素得了奏疏,感激地对小姑娘一笑,然后就迫不及待地将它展开,只见上书七个大字‘报养恩母求去疏’。再往下看内容,直把杨素看得冷汗直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