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2章洛口惨案(1 / 2)

 “迟顿首陈将军足下:无恙,幸甚,幸甚!将军勇冠三军,才为世出,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以高翔!昔因机变化,遭遇明主,立功立事,开国称孤。朱轮华毂,拥旄万里,何其壮也!如何一旦为奔亡之虏,闻鸣镝而股战,对穹庐以屈膝,又何劣邪!

寻君去就之际,非有他故,直以不能内审诸己,外受流言,沈迷猖蹶,以至于此。圣朝赦罪责功,弃瑕录用,推赤心于天下,安反侧于万物。将军之所知,不假仆一二谈也。朱鲔涉血于友于,张绣剚刃於爱子,汉主不以为疑,魏君待之若旧。况将军无昔人之罪,而勋重於当世!夫迷途知返,往哲是与,不远而复,先典攸高。主上屈法申恩,吞舟是漏;将军松柏不剪,亲戚安居,高台未倾,爱妾尚在;悠悠尔心,亦何可言!今功臣名将,雁行有序,佩紫怀黄,赞帷幄之谋,乘轺建节,奉疆埸之任,并刑马作誓,传之子孙。将军独靦颜借命,驱驰毡裘之长,宁不哀哉!

夫以慕容超之强,身送东市;姚泓之盛,面缚西都。故知霜露所均,不育异类;姬汉旧邦,无取杂种。北虏僭盗中原,多历年所,恶积祸盈,理至燋烂。况伪孽昏狡,自相夷戮,部落携离,酋豪猜贰。方当系颈蛮邸,悬首藁街,而将军鱼游於沸鼎之中,燕巢於飞幕之上,不亦惑乎?

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见故国之旗鼓,感平生于畴日,抚弦登陴,岂不怆悢!

所以廉公之思赵将,吴子之泣西河,人之情也,将军独无情哉?想早励良规,自求多福。

当今皇帝盛明,天下安乐。白环西献,楛矢东来;夜郎滇池,解辫请职;朝鲜昌海,蹶角受化。唯北狄野心,掘强沙塞之间,欲延岁月之命耳!中军临川殿下,明德茂亲,揔兹戎重,吊民洛汭,伐罪秦中,若遂不改,方思仆言。聊布往怀,君其详之。丘迟顿首。”

这篇著名的《与陈伯之书》出自萧宏的机要秘书丘迟之手,是非常经典的劝降信,陈伯之收到之后,内心颇有感触,回顾过去,展望未来,终于携带家眷重新回到故国怀抱,多年后在家中病逝,儿子陈伯牙因没能及时撤离,惨遭北魏政府斩首。

这场由陈伯之的叛逃引发的南北大战,最后也随着他的南归而进入尾声。

是年506年3月,这场大战已前后持续了近三年时间,萧梁一直败多胜少,益州也几乎落入北魏之手,因为元恪不听邢峦的计划,所以才化险为夷。

接下来的局面开始出现一定程度上的反转,决定战局的一个关键人物是萧梁的豫州督导官韦睿。

韦睿是老将了,也算得上是大器晚成的人物,早年仕途平淡,后来追随萧衍推翻萧齐,一直很受重用,本年迎来了大展威风的好机会。

韦睿身体瘦弱,从没骑过马,战场上经常乘坐两人抬的小轿,白天接待宾客,半夜睡起来处理军事文书,工作勤勤恳恳,还对部属爱护有加,唯恐不够温暖,堪称德艺双馨,所以无论文武官员和军民,都争相投靠,很得民心。

这种条件是他之后屡建大功的重要保障。

韦睿的第一战是夺回失地小岘,但魏军数百人在大营外列阵,将领们都认为应该等待机会,韦睿说:“小岘城中守军有二千多人,足可以自保,而今无缘无故,忽然在城外展示威力,定是城内空虚,如果把城外的精力击败,城池必然自行崩溃。”

大家仍然迟疑不定,韦睿指着皇帝赐给他的符节,怒道:“中央加授这个东西,不是用来装饰门面的,我下的命令,谁敢违抗!”当即下令全军出击,当天便攻克小岘,直抵北魏南疆重镇合肥。

先前右军将军府军政官胡景略,就曾对合肥展开攻势,但一直没能取得突破,韦睿此番前来,吸取前次的教训,先考察了一番周边的山川形势,连夜率领部众在肥水上兴筑水堤。

水堤筑成后,水位迅速上涨,萧梁船队得以顺利抵达,而水军一向是南方的优势。

魏军在合肥东西分别修筑两座小城防范敌人,韦睿决定先攻取两座小城。

这时魏将杨灵胤率五万人的庞大兵团突然抵达,萧梁的将领们无不大惊失色,纷纷请求向中央要援军,韦睿笑说:“盗贼已到城下,我们才要求增兵,怎么能来得及,而且我们要求增兵,他们也会要求增兵,敌众我寡的形势并不会改变,并不是破敌的法门,战场成败决定于谋略,岂在人数多少。”

决定成败的最重要因素确实不在于人数多少,但显然会对战局有着很大影响,萧梁负责守护水堤的小城很快就被攻克,守军一千多人全被杀或被俘。

首战惨败更让梁军将士恐惧,有的请求退回巢湖,有的更主张退保三叉,韦睿愤怒驳回,让把自己用的伞盖、长扇、旗帜竖立在水堤之下,表示绝不离开。

不多时,北魏乘胜向水堤发起猛攻,韦睿带头在水堤上建筑营垒,与敌人展开肉搏,终于保住水堤。

韦睿当即立断,化守为攻,兴建高大的战舰,主动出击,沿着肥水把城池团团包围。

北魏没有水军,对于这样的对手毫无招架之力,506年5月17日,合肥彻底崩溃,萧梁共斩杀及俘虏一万余人。

萧梁将士们这才笑逐颜开,韦睿率军继续前进,收复大片失地后,因距北魏城池越来越近,为避免乐极生悲,于是让所有辎重车辆先头撤离,他自己乘坐小轿留在最后压阵,大摇大摆地返回国土,并把豫州州政府迁到合肥。

北魏军畏服韦睿威名,远远观望,不敢进逼,韦睿于是得以全军而还。于是把豫州州政府迁到合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