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5章战参合陂(1 / 2)

 攻灭西燕之后,慕容垂接着向东巡视阳平郡、平原郡,并让辽西王慕容农,东渡黄河,与安南将军尹国,一起向青州、兖州夺取东晋土地,不出几个月的时间,已基本了恢复了前燕的疆域。

至此,后燕政权也到达其鼎盛期,虽然国内仍有诸多问题。

其中最主要的问题,当然还是人心不稳,而之所以人心不稳,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人民生活艰难。

只有吃不饱饭的时候,人数最为众多的普通百姓,才会选择铤而走险,与当权者进行斗争。百姓中当然也不乏一些沽名钓誉、包藏祸心之徒,可能衣食无忧,仍会挑起事端,但那只是极少数的一部分,不能代表整体。

慕容垂称帝以来,他的国家几乎每天都在征伐中度过,国力再雄厚的国家也经不起这么折腾,何况后燕只是新兴的政权,各方面的建设都不能说成熟。

但战争胜利后带来的荣耀却是当权者无论如何都不能无视的,至少慕容垂很满意,丝毫不把国内的隐患放在心上。

进入395年,北方的几大政权中,矛盾最深的当属后燕和北魏了,北魏经过几年的潜心闷头发展,实力大增,但却十分低调,外人根本瞧不出其虚实。

所以当拓跋珪放任沿边将领侵略后燕国境上的异族部落时,慕容垂表现得异常激烈,立刻动员大军前往讨伐。

他当然不是脑子秀逗了,也是其考虑的,一来是自负无敌的军事才能,二来则是认定北魏还是原来的小家小户,所以于内于外,讨伐北魏都势在必行。

北魏的拓跋珪更不是因为脑子被驴踢了,才敢这么放肆,他当然也是有其道理的,后燕连续多年战争不断,必定使国力衰微,如果不趁此良机采取行动,几年后敌人逐渐壮大,再想南下扩张,可就难上加难了。

于是一场大战不可避免。

因为拓跋鲜卑有游牧传统,慕容垂深知完全将其剿灭,短期内是办不到的,顶多也只能让其元气大伤而已。

但必要的惩戒还是要的,395年5月,慕容垂就决定给北魏一个深刻教训,也让拓跋珪知道谁才是真正的中原霸主。

慕容垂已上了年纪,又有疾病缠身,这种大规模远征到底难以御驾亲征了,派太子慕容宝、辽西王慕容农、赵王慕容麟,率远征军八万人,直指五原,范阳王慕容德、陈留王慕容绍,另外率一支别动支队骑兵一万八千人,作为后继,总共近十万人的精锐大军,向着北魏首都盛乐突击。

临行前,散骑侍从官高湖,还劝阻慕容垂:“魏国与燕国是几世缔结的姻亲,当他们内部发生灾祸时,我们还前往拯救,对他们的恩德,至为深厚,两国的友谊,至长至久,只因最近要求进贡马匹,没有达到目的,扣留了他的弟弟拓跋觚,错误本在我们一方,为什么说翻脸就翻脸,竟动员大军攻击?拓跋珪沉着勇敢,又有谋略,自幼历尽艰难,兵强马壮,不可小看他,请陛下三思!”

慕容垂很不高兴,面露怒气,但高湖仍旧执意劝谏,慕容垂终于下令免除了他的一切官职,而大军则很快出发。

高湖是高泰的儿子,高泰曾在后燕刚立国时作为智囊,颇有功绩,虽是开国功臣之子,言辞也至为恳切,但毕竟不得慕容垂的心意。

北魏秘书长张衮,得到后燕大军来袭的消息,立刻向拓跋珪进言:“燕国一直陶醉在滑台、长子两次胜利的骄傲情绪中,现在倾全国的人力物力,发动攻击,有轻视我们的心理,我们正应利用这种心理,先不断示弱,诱使他们更加骄傲,然后必能一击制胜。”

拓跋珪深表同意,于是下令所有部队和家畜牲口,西渡黄河,逃向一千里以外的西方,远远躲避其锋芒,诱使其不断深入自己的国境,然后再实施捕杀。

后燕远征军抵达五原时,北魏的旁支部落不知拓跋珪的计划,以为把自己放弃了,有近三万人束手投降,慕容宝欣喜若狂,下令收割了附近的杂粮一百多万斛,就地兴筑黑城,进军黄河渡口,并建造船只,准备渡河。

8月,拓跋珪意识到时机已经成熟,在黄河南岸集结了武装部队,静候敌人光临。

与此同时,后燕慕容宝已率领远征军在黄河北岸扎营,也正是此时,慕容宝才发现敌人竟然那么多,放眼望去黑压压全是装备精良的骑兵队伍,人数似乎也并不比自己的要少到哪里去,一丝怯意油然而生。

慕容宝一行从中山出发时,慕容垂已经患病,远征军抵达五原后,拓跋珪特地派人埋伏在中山与五原之间的交通线上,遇到使节,立即阻截生擒,没有一个漏网,因此慕容宝一连几个月,都得不到慕容垂的任何消息。

现在两军隔河对峙,拓跋珪把俘虏的使节押送到黄河岸边,让他对燕军高喊:“你父亲已经去世,为什么不早早回去?”

这话传开,不但慕容宝,将领们也都凌乱不已,虽不能确定消息的真实性,可一连几个月收不到中山的信息,难免会胡思乱想起来,士卒们更是震惊骚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