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章成汉乱局(1 / 2)

 经过襄阳一战,陶侃因为指挥有功,于332年11月1日被提升为最高统帅,上殿时可以不解佩剑、不脱木屐、入朝不必快走、奏事不必传报姓名,但陶侃一律辞让,坚决不接受。

功高震主的道理几乎所有人都懂,但当达到一定高度的时候,难免会迷茫困惑,将这个尽人皆知的规则遗忘干净,因此在历史上出现过许多成功和失败的例子,当然失败的居多,本朝王敦就是个典型。

然而古稀之年的陶侃,活了一大把年纪,早已看淡得失,头脑反倒更加清醒,绝不想栽在权力上面,更不想把努力几十年搏得的名声葬送掉,因此随着年龄和威望的增长,越发变得沉稳谦逊,不露锋芒。

或许真正的高调是所有人都认为你低调,陶侃无疑就是最高调的那个低调的人。

进入334年,陶侃自知时日无多,屡次请求退休,回到自己的封国长沙安度晚年,但左右的幕僚再三挽留,一直拖到到本年6月,陶侃病重,幕僚们无法继续坚持,陶侃再度上书朝廷请求辞职,并让左秘书长殷羡把朝廷过去所发的一切符节、印信、旌旗、曲柄伞盖、貂尾、蝉饰、木戟,以及军用物资、武器、耕牛、战马、船舰等等全部用盖印的封条封入仓库,接着把身后事托付给右军政官王衍期,加封王衍期为大营指挥官,统御辖区内的所有官员。

6月12日,陶侃卧在车上准备离开官署到码头登船,回头对王衍期说:“你看我这个老汉,东倒西歪走路都走不稳当,都怪你们苦留。”

次日,船行到樊溪,陶侃一觉睡过去再没有醒来,享年76岁。在当时来说,他可真是算得上高寿了,可见平时锻炼身体确实有用,当初在广州搬砖的经历得到了不小的回报,再加上他的心态没那么钻营,少忧愁也有延年益寿的功效。

334年还有两个重要人物去世,那就是仇池王杨难敌和成汉皇帝李雄。

杨难敌偏居一隅,不时向周边大国投诚,以此谋求活下去的机会,因他头脑灵活,又很有魄力,倒也带领仇池的民众在乱世中有个相对安全的栖息地,可他再能干也终究挡不住生老病死的轮回,于334年初溘然长逝,儿子杨毅继承仇池王位,自称龙骧将军、左贤王和下辨公爵,然后任命叔叔杨坚头的儿子杨盘为冠军将军、右贤王和河池公爵,接着脱离成汉的控制,派人向东晋归降。

仇池的地形决定了其统治者不可能实现开疆拓土的伟业,只能勉强自立,可有时也会遭遇敌人的围困,杨毅显然难以应付各种突如其来的状况,于是选择抱东晋王朝的大腿,希望以此获得安宁。

在此之前,他的父亲杨难敌已重新回到成汉的怀抱,可惜成汉政权内部危机突显,对待仇池也是完全看心情,一时兴起就在背后捅一刀,这种局面自然算不上喜人,加上隔壁的前凉政权又不时向东晋示好,杨毅实际上做出了最好的选择。

大西南的成汉政权在风雨飘摇中坚守了30多年,李雄无疑扮演了最重要的角色,于304年继承父业,到334年共在位30年,在同时期是在位时间最长的国君了,若非头顶生疮,只怕还能坚挺几年。

李雄早年辗转沙场,受过不少刀伤箭伤,加上湿热的环境,到了晚年头顶上的毒疮越发严重,经常脓血交流,儿子们无不对他避而远之,只有他的侄子也是皇太子李班日夜在旁侍奉,甚至亲自为他吸脓解忧。被毒蛇咬到之后,一般会有吸吮伤口的说法,但吸脓倒是稀奇得很,难度也更大,可见李班的虔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