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0章土山虽高天命在直取平壤亦2难(1 / 2)

 高句丽也有弱点。

他们的铁器铠甲制作,已达一流,山城的设计也是独具匠心,现在更是全军用命,不死不休。

硬攻城池,无法轻易攻下,但如果让安市的城池优势,不复存在,或被夷为平地,攻守之势,就可以反转了。

李世民准备这样做。

他准备采取一个笨方法,也是一个高明的方法。

高句丽毕竟是东北小国,局限于一隅,并没有真正见过天朝大国,攻城的最先进的技术,更重要的是,他们缺乏营造大工程的构想和实践。

这决定了如果李世民一定要攻下,就一定能攻下。

李世民开始用了一个笨法子,造土山。

但这个土山,有着吓人的体量,或者确切点说,是一个土城,甚至超过了安市本身可以想见的体量。

这是一个不可阻拦,无法抵挡的令人恐惧和崩溃的庞然大物。

土山战术,就是以土城压山城,用人工创造出一条平坦的行军之路,让城墙变成通途的战术。

虽然是笨法子,但有效有用。

这个土城的工程量太大了,不过,自杨广时代以来,在基建和短时间创制令人惊叹的大工程上,隋唐两朝,敢说第二,这个世界上,再没有人敢说第一了。

这是一座真正的土城。

江夏王李道宗是总负责人。

七月开始,李道宗就在安市城东南角,开始修筑此土城,唐军日夜不停地修建,高强度整整干了六十天,总计花费了五十万个工作日。

如果横向对比一个数字,可能就有一个明晰的直白印象。

杨广在隋朝,有时修运河,用工也不过百万,而这道土城,已达到了惊人的一半人工。

这同样也是源自于高句丽人的顽强抵抗。

他们在几百年的战争扩展史中,虚心学习和接纳改良了中原王朝的守城之术,在长达两个多月的安市攻守之战中,实际上,是中原王朝本身的,攻城和守城技术和方法的展示大舞台。

李世民本人是攻城总指挥,唐军的主攻方向,是李世绩主导的西面,而李道宗则负责南面。

李世绩和李道宗这两员大将,已是当时李唐王朝所能拿得出手的最顶级战将。

李世民曾经评价他们两人的作战风格。

“于今名将,惟(李)世绩、道宗、万彻三人而已。世绩、道宗不能大胜,亦不大败,万彻非大胜则大败。”

此次以二李为主,李世民心中早就存有稳扎稳打,逐步推进,以堂堂正正之师讨伐东夷小丑之意了。

因则,在安市城的攻城战中,唐军早已集中和征发了全国最优秀的工匠和攻城的器具。

而高句丽人则终于可以把从中原学到的守城技术应用上。

双方师出一门,经验和实战完美结合,都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但在安市攻城战中,常规的攻城武器,根本就打不开局面。

冲梯、冲竿、云梯、飞楼等攀援的工具层出不穷。

抛车、弓箭、车弩、火箭等远程核武器也开足了马力。

双方短兵相接时,撞车,长矟是主流。

保护自身,得于躲藏的轒辒车,木驴也派上用场。

唐军绞尽脑汁,甚至在可能使用的极少数土质城区掘城而进。

但高句丽人太熟悉这些战法了。

这些常规的攻城方式,在安市城内,兵、粮、水、器具都充足,并且士气万众一心时,是无法攻克的。

但山城只是一个个孤立的点,如果能有在中原作战的本土优势,就可以实行围而不攻,让其消耗掉城内资源后,必然不战自溃。

可惜,这种最大的弱点,因为唐朝远离本土的征伐,变得并不那么致命,因为,唐朝的大军,比山城的守军更怕拖,更经不起拖。

或者说,如果只讲战斗和战术,唐军在未开战时,就已先让了几个先手。

对于唐朝军队而言,要想直接在战场上,或一场战斗上赢得胜利,就没有任何捷径可以走,要不快速攻下山城,要不被拖在城下,乖乖退军。

李世民拖不起,唐军也拖不起。

在所有常规方法都用尽了,也无法取得进展时,就只剩下最后一招。

那也是最笨的一招,但绝对有用。

另起一座新的土山,让安市城高高的城墙,变成通向胜利之门的坦途。

李世民差一点成功了。

李道宗的土山,给安市城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为了不让土山超出安市的城墙,城外的土山每增高一分,安市城中,也同样将城墙加高一分。

而双方战士围绕土山的战斗,一天之中,甚至达到六七次之多。

血与火的洗礼,生与死的碰撞,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所有人都知道,当土山完成的时候,就是安市城陷的那一刻。

高句丽人不想坐以待毙,他们在重重包围之下,依然想主动出击,偷袭唐军。

但这种小伎俩,根本就逃不过在无数次生死边缘摸爬滚打的,战神李世民的眼神。

李世民洞若观火。

他召来李世绩,对李世绩布置了一个反击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