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1章 名虽立实或不足,一片苦心为社稷(1 / 2)

 废立太子,而导致国破家亡的事例,数不胜数。</p>

废掉一个十几年的皇太子,再重新立一个新的太子,远不象表面表现出的风平浪静,轻而易举,即使英明神武的李世民,依然顾虑重重。</p>

这其中涉及到国策的可能变向,朝臣朋党间的勾心斗角,更重要的是,太子只是法定的指定人,但他是不是真的能稳坐太子之位,最终顺利登基成为皇帝?</p>

坐不稳江山,那江山就可能变色。</p>

李世民一样忧心忡忱。</p>

但路是一步步走出来的,首要问题,是新的太子能否服众,朝臣们的人心动向如何?</p>

李世民决定做一个测试。</p>

太极殿内,群臣尽出,李世民环顾身边的四位大臣,还有晋王李治。</p>

他们五个人,已经是李唐王朝,是他李世民一朝最位高权重,或者说是最核心的重臣了。</p>

他们是长孙无忌和褚遂良,这代表了将要新立的太子一系,也是传统的关陇集团的代表。</p>

而房玄龄则是李世民一朝的元老重臣,虽然时起时落,但历贞观一朝始终不倒,是朝廷之上臣子的风向标。</p>

而李(世)绩,则是山东人士的魁首,已成长为不可轻视的力量,甚至于说是朝廷之中唯一可以抗衡关陇集团的代表。</p>

这可以从“龙须疗伤”一事可得明证。</p>

李绩曾经得过一种疾病,有一个神奇的中医方子,说“须灰可疗”,用胡须烧成灰烬,当成药引子,病就能痊愈。</p>

李世民听到这个消息,二话没说,就用剪刀剪掉自己的胡须,亲自为李绩和药。</p>

这既是天大的荣幸,也是天大的恩宠,更是天大的压力。</p>

皇上圣须,能相对者,或者唯有臣下的一条命,或者鞠躬尽瘁而已。</p>

李绩心中压力顿时如山般重大。</p>

他赶快磕头拜谢,以至于鲜血淋漓。</p>

李世民在旁边更添加了一把火,他淡淡地说:“为社稷,非为卿也,何谢之有?</p>

这更是一句重如泰山的话,任何一个臣子,估计听了晚上都睡不安稳,要知道权力越大,名誉越高,责任也就更大。</p>

而希望愈大,失望也可能更大,失望之日,就是雷放霆震怒,大肆清算之时。</p>

当弓弦太紧之时,最易折断。</p>

这也意味着,当时朝廷之上,以李绩为首的山东人士,他们拥有连李世民都忌惮三分的力量。</p>

李世民代表的皇权,即使经过了李渊和他自己两朝,历二三十年,在有些方面,也依然只能屈服于俗世的传统和民习。</p>

以贞观十二年成书的《氏族志》而言,李世民的本意是抑山东豪族,和提振李唐王族、后族和当朝贵臣在社会上的地位和影响力。</p>

但效果却远远没有达到李世民的预期。</p>

《氏族志》第一稿,就以山东崔氏为天下第一等,虽然,在李世民强力干预,直接指导之下,《氏族志》做了妥协。</p>

最后以李氏皇姓为第一等,外戚为第二等,山东崔氏为第三等,但这个谱碟刚出来时,就遭到社会上有识之士的嘲笑,认为这本贞观氏族志,仅仅只是酬勋志或是李唐的功臣志。</p>

而传统的无形力量,即使是贵为皇权,对其影响也非常有限。</p>

社会上,并没有因为李世民修了《氏族志》就改变了传统的观念,山东的著姓高门,依然高高在上,成为主宰上层婚姻圈的绝对力量。</p>

愈压抑,愈反弹。</p>

李绩,房玄龄等大臣,还是和山东高姓联姻,而民间对于他们的推崇,更加变本加厉。</p>

李世民有一种深深的挫败感。</p>

他可以在战场之上,千军万马之中,制定最优的战略和战术,然后决胜千里,让敌人血流成河,尸横遍地。</p>

但当他遭遇了传统和理念上的对抗时,他却无法看到对手,更无从发力。</p>

即使贵为皇帝,也有做不到的事情。</p>

李世民是一个务实和理性的政治家,他选择和解。</p>

他再一次向李绩示好。</p>

他曾经在一次宴会上,主客尽欢之际,他有意无意地,平静淡然地对李绩说:“朕求群臣可托幼孤者,无以逾公,公往不负李密,岂负朕哉!”</p>

这既是试探,更是期许。</p>

帝王之心,其深若海。</p>

李绩心中凛然吃惊,他感动得流下了眼泪,咬破自己的手指头,发誓效忠李世民。</p>

李绩心中惊惧,君臣一心,欢饮沉醉。</p>

李世民确实颇有驭人之能,他解下自己的御袍,覆盖到李绩身上。</p>

君是明明,臣是能臣。</p>

君臣都不是吃素的。</p>

太极殿上的这几个人,已是大唐最核心的权力层。</p>

他们随便一个人跺跺脚,都可以让天下抖三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