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7章 刚而易折有万纪,既蠢且坏有齐王(1 / 2)

 背后虽然站着李世民,但权万纪是一个人在战斗。</p>

而他的对手却远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群人。</p>

他们在历史上有着如雷贯耳的名声,他们是魏征,房玄龄,长孙无忌等当朝最贵盛,权势最熏天的人物。</p>

权万纪的工作性质,让他成为一个让人不喜欢,甚至大为抵触的人物,魏征就很不待见他。</p>

他曾经参过权万纪一本,在奏章中,他痛心疾首地说:“万纪等暗大体,诋讦弹射皆不实,陛下收其一切,遂敢附下罔上,钓强直名,迷夺圣明,以小谋大,群下离心。”</p>

这种指控非常严重,大有势不两立之态。</p>

李世民心如明镜,知道御下之道,一张一驰,缰绳应该松一松了。</p>

于是,他将权万纪降职,但权万纪确实是一把有用的刀,李世民深得其妙,实得其用。</p>

权万纪也不负李世民之识,他在吴王恪的府上,迎来了事业的第二春。</p>

因而,当齐王李祐的长史薛大鼎无能为力时,李世民的脑海之中,第一个就跳出了权万纪三个字。</p>

权万纪改任齐王李祐的长史。</p>

这引发了一场悲剧。</p>

李世民确实没看错权万纪,相对于薛大鼎的进退维谷,权万纪实打实地以帝王师自居,他想做点实事,事实上,他新官上任,也着实也烧了把猛火。</p>

第一把火,是贬退两个武士。</p>

但权万纪碰了一个钉子,这两个武士,是李祐狎昵宠信之人,平日里和李祐一起为非作歹,无恶不作。</p>

但耐不住李祐也是同一类人,臭味相投之下,大有相见恨晚之感。</p>

并且,齐王李祐也不是吴王李恪。</p>

李恪是一个有追求的王子,以贤名重于当世,但象李祐这种纨绔子弟,如果打定主意要率性而为,就很难被约束,何况还是堂堂的皇子。</p>

戏剧性的一幕出现了。</p>

当权万纪看到被自己贬退的两个人,第二天又堂而皇之地出现时,权万纪知道,齐五李祐的长史,这个工作,只怕会成为自己折戟沉沙之地。</p>

权万纪想做好,但齐王李祐不让他做好。</p>

李世民准确地掌握了不知悔改的李祐的所做所为,他连修了几道书信,大骂齐王李祐死猪不怕开水烫。</p>

权万纪知道李世民已动雷霆之怒,他对于李世民驭下之术,早就领略过了。</p>

为了防止必然的惹祸上身,权万纪做了一个决定,他需要向李世民当面请求更多的权力。</p>

如何名正言顺的回长安城述职,这成了一个问题。</p>

权万纪最终找到了一个方法。</p>

他欺骗李祐说:“王(齐王李祐),帝之爱子,陛下欲王改悔,故加教训。若能饬躬引过,万纪请入言之。”</p>

这当然是一种缓和父子矛盾,润滑双言关系的大好计策。</p>

齐王李祐表示赞同,并且对权万纪长安之行充满了期待。</p>

但他等来了一个让他无法接受,并且火冒三丈的消息。</p>

权万纪拿着李祐的悔过书进入长安,被李世民当众嘉奖,但对于李祐的所作所为,却再一次修了一封书,深切责让。</p>

李祐不干了。</p>

原本两个人商量好的事情,罪责一起扛,现在权万纪一人受赏,而自己独自承担李世民的雷霆之怒,显然,这中间出了问题。</p>

肯定是权万纪出卖了自己。</p>

君子有仇必报,有恩必还。</p>

李祐恨死了权万纪,发誓要让他后悔。</p>

权万纪这次进京面见李世民,熟人之间好言事,他和李世民似乎达成了某种共识。</p>

李世民给了权万纪几乎不受限制的管制权力,新一轮的博弈开始。</p>

权万纪回到齐王李佑的领地,一反常态,他展示出令人窒息的高压政策。</p>

他再一次将上次斥出的两个武士贬出齐王府,不准他们再和李祐相见;放出所有鹰犬;甚至于严令李祐,不许他走出城门。</p>

齐王李祐何曾受过这种委屈。</p>

在身边群小的唆使下,新仇旧恨涌上心头,不由对权万纪恨得咬牙切齿,双方的关系降到冰点,也走向了不可逆转的恶化。</p>

李佑发誓要杀死权万纪。</p>

但齐王李祐显然不是一个合格的阴谋家,这件事情,竟然泄露出去了。</p>

权万纪没有任何犹豫,将相关人等,一律收押入狱,并且,他向李世民报告此事。</p>

事出反常,必须扼止在萌芽状态。</p>

李世民极为重视,并且反应神速,他派出刑部尚书刘德威,专程处理这件事情,或者李世民对于齐王李祐的平日行径也早有耳闻,准备新帐旧帐一并算。</p>

李世民为了防止事态扩大,做了两手准备,他同时征召李祐和权万纪入京。</p>

这本来是一个老成谋事的方案,也足以保证时局的稳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