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4章 万里归宗西州立,软硬兼施帝王心(1 / 2)

 高昌觉得还挺得住,想要再挣扎下。</p>

高昌国主麹文泰在唐朝大军压境之下,忧惧身亡,继位者是他的儿子麹智盛。</p>

但高昌政权核心层因为西突厥的深度介入,加上吐屯的监国和联姻,已上下一体,铁板一块,国王虽然更换了,但国策并没有改变。</p>

现在兵临国境,势成其虎,只有一搏了。</p>

其实,侯君集有一个绝好的机会,可以一战而下,将高昌一网打尽。</p>

那就是麹文泰的葬礼。</p>

高昌全国所有重要人物必然会到齐,可以进行一次彻底的斩首行动。</p>

但侯君集毕竟是大国上将,有着足够的底气和自信,他并不只是着眼于一战的胜败,而是已经在考虑战后的政局,以及唐朝在高昌,甚至在西域必须要有的高度。</p>

他拒绝了斩首计划。</p>

侯君集充满霸气与自信地说:“天子以高昌骄慢无礼,使吾恭行天罚,今袭人于墟墓之间,非问罪之师也。”</p>

侯君集决定在战场之上,光明正大地和高昌一决高下。</p>

事已至此,必须打残打烂打坏一方,才可能有真正对话的可能。</p>

双方不再废话,战场上见真章。</p>

高昌作为西域绿洲大国,确实有两把刷子,在田地城外的野战之中,竟然和契苾何力的骑兵部队正面硬刚,完全不落下风。</p>

但小小高昌,何曾见过上国的兵威,当侯君集主力出现之时,高昌只能乖乖地退回田地城中。</p>

侯君集想做最后一次努力,想让田地城投降。</p>

但田地城已集中了高昌最精锐,也是最主力,主张战争的军队,侯君集的招降被直接无视。</p>

田地城攻坚战开始。</p>

唐朝再一次展示了中原王朝的科技和攻城技术,那是西域边陲小国想都不曾想,见也不曾见过的阵仗。</p>

小小田地城,在天朝上国的冲车,抛石车和撞车等重型攻城机械设备的攻击下,根本没有还手之力。</p>

短短几个小时,田地城的防守崩溃。</p>

侯君集大获全胜,俘虏了男女七千余口,只此一仗,高昌的主力精锐,丧失殆尽。</p>

侯君集已赢回高昌所有的筹码。</p>

唐军直推高昌王城之下,前锋辛獠儿夜战高昌,再破其军。</p>

高昌已丧失抵抗的勇气和资格。</p>

但麹智盛还抱有万一和侥幸的心理,当日西突厥的乙毗咄陆可汗,可是应允过缓急相助,联手抗唐的大计。</p>

也许,自己再坚持一下,就可以看到西突厥的援军。</p>

麹智盛想出一招缓兵之计。</p>

他向侯君集遣使告罪乞和,在书中,他卑躬屈膝地说:“有罪天子者,先王也。天罚所加,身已丧背。智盛袭位未几,不知所以愆阙,翼尚书(侯君集)哀怜。”</p>

情意诚恳,所提要求似乎也合情合理。</p>

但侯君集不为所动,军情紧急,战场形势瞬息万变,必须趁热打铁。</p>

侯君集对麹智盛下了最后的通牒:“若能悔祸,宜束手军门。”</p>

这是要求麹智盛立即开城投降,但高昌人,还想再拖延时间,在犹豫未决之时,侯君集展示了大将之风。</p>

他当机立断,全面全力发动攻击。</p>

唐军使出了全力,甚至在城外修起十丈高楼,居高临下,城内巨细无遗,都能掌握清楚。</p>

高昌城遭到了最猛烈的攻击。</p>

小国寡民,根本就没有见过这种阵仗,麹智盛立即做了决定。</p>

援军或许有,但远水不解近渴,如果要避免玉石俱焚,除了投降,再没有第二条路。</p>

麹智盛率众打开城门投降。</p>

高昌亡。</p>

这个远离故土三百多年的碛外游子,终于回归中原母亲的怀抱。</p>

此战之后,唐朝在西域拓地东西八百里,南北五百里。</p>

焉耆作为唐朝的盟友,也参与的此次合击高昌的行动,作为回报,以前被高昌所占的三座焉耆城池,还有被掳掠的一千五百多人口,全部归还焉耆。</p>

这是个双赢的局面。</p>

唐朝开始收拾残局,也正式开始在高昌布局。</p>

首先涉及到的是如何对待高昌的土地和人口。</p>

传统上,隋唐两朝会实行羁縻制,即利用当地首领,兼管其土地人口,中央政府只是保持宗主国的地位。</p>

这一次似乎也不例外。</p>

朝中大臣褚遂良和魏征就是这一派意见的代表。</p>

在如雪片般的奏疏中,褚遂良所进,最具代表性,他忧国忧民,充满感情地写道:“古者哲后,……广德诸化,不事遐荒”。</p>

“王师初发之日,河西供役之年,飞刍挽粟,十室九空,数郡萧条,五年不复。”</p>

褚遂良说的是实情,打仗打的是国力,是资源,是后勤。</p>

远隔千里,大军出动,这是一笔巨大的耗费,因战而穷,因战而溃,历史上所在多有。</p>

所谓息戈止武,才能国泰民安。</p>

褚遂良还驳斥了另外一种观点,如果要在高昌驻军,至少需要一千人,有人提出以轻罪之人抵罪,发配边疆,这样两相得益。</p>

但褚遂良反对种观点,他认为这看上去很美好,实际上却不可行。</p>

“彼罪人者,生于贩肆,终朝惰业,犯禁违公,必能扰于边城,无益于行阵。所遣之内,复有逃亡,官司捕捉,为国生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