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9章 机缘已至六必伐,李靖首战恶阳岭(1 / 2)

 颉利可汗需要做出选择。</p>

往南看去,李唐王朝蒸蒸日上,虎视眈眈;以北而言,薛延陀崛起之速,亘古未有,也是一个吃人不吐骨头的豺狼。</p>

身处虎狼之间,何去何从</p>

在失去了军事优势之后,颉利可汗想选择外交的方式去求得种族的生存。</p>

但战场上得不到的东西,谈判桌上也不可得到。</p>

颉利可汗降低自己的姿态,向李唐王朝明确表示,请求和亲。</p>

他想以女婿的身份和唐朝和平共处。</p>

在突厥势盛的时候,双方的和亲确实可以减少突厥人大规模的入侵,以一女性,还有伴随的财富,求得边境平安,一直是中原王朝的国策。</p>

颉利可汗这次的和亲,主要目的不是求财,而是想争取到一个政治上进可攻退可守的位置。</p>

但锐意进取,自信满满,甚至没有修筑长城去防御突厥进攻的李世民,让颉利可汗的愿望落空了。</p>

李世民非常精准地,反握了漠北局势出现的新变化,他继续强化远交近攻的国策。</p>

李世民长袖善舞,他先是接待了漠北新的主人,薛延陀夷男的使者,赐给他二样信物。</p>

一是宝刀,二是宝鞭,这是权力象征。</p>

也是李世民对夷男的支持和期盼。</p>

李世民气场十足地对使者说:“卿所部有大罪者斩之,小罪者鞭之。”</p>

这已经是上国对属国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意味着从这一刻起,李唐王朝已经在战略上对漠北政权形成了压制。</p>

突厥颉利可汗更加惶恐,他有一种无力感,实力决定一切。</p>

靠武力得不到的东西,光靠嘴皮子更加得不到。</p>

颉利可汗想起了自己的高光时刻。</p>

当年李唐王朝想和西突厥和亲,但被自己硬性阻止的往事,那时,西突厥统叶护可汗已经派了专使到长安,给李世民献上了万钉宝钿金带,想要将长安的公主带到大草原上。</p>

但颉利可汗只是轻描淡写地说了一句,“汝迎唐公主,要须经过我国中过。”</p>

就让西突厥统叶护乖乖放弃和亲的计划,因为,他说的话虽轻,但含义却重达万斤。</p>

你敢娶亲,我就敢抢人。</p>

这恰好中了唐朝的离间计。</p>

颉利可汗的强势介入,挑起了东西突厥的内乱,但两虎相争,总会找到别的理由出现。</p>

东西突厥,迟早必有一战,只是结果却不是颉利可汗愿意承受。</p>

两败俱伤之下,东西突厥,同时陷入更大的混乱,在连续不断的打击下,他们两个难兄难弟,惶惶不可终日。</p>

世易时移,现在的他,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李唐王朝和漠北的薛延陀达成默契。</p>

非常明显,矛头指向自己。</p>

但知道是一回事,能不能去改变又是另一回事,颉利可汗不仅无力,还感到深深的无奈和挫败感。</p>

他知道自己的命运已经被决定。</p>

为舒缓心中郁闷,他策马狂奔,地平线外,黄河九曲,青翠无边,但在颉利眼中,却似乎已全是萧瑟肃杀之意。</p>

颉利可汗有担心的理由。</p>

这一片土地,将以肉眼可见的速度,从他的怀抱之中逝去,他将永远再不能够回来。</p>

他在等待那个时刻,李世民也在等待那个时刻。</p>

所有的账,要一起清算了。</p>

代州都督张公谨,向李世民上了著名的“六必伐”之论,他认为突厥必亡,现在正是讨伐的良机。</p>

主昏于上,其可取一也;</p>

众叛于下,其可取二也;</p>

兵挫将败,其可取三也;</p>

粮糇乏绝,其可取四也;</p>

内必生变,其可取五也;</p>

华人入北,自然有应,其可取六也。</p>

有此六条,天予不取,必生祸患。</p>

张公瑾是一个决大事,做实事的人。</p>

当年玄武门之变,众人都是大姑娘上花娇,头一加,不自信并且都有点遮掩犹豫。</p>

他们想到一个方法,准备占卜吉凶。</p>

张公瑾走进大门,二话不说,一把将占卜用的器具,全部丢到地上,非常直接绝决地说:“卜以决疑,今事在不疑,尚何卜乎!卜而不吉,庸得已乎!”</p>

六必伐,宣告了和突厥的总决战,即将开始。</p>

李世民等待这一刻已经非常长的时间。</p>

现在李唐可以用颉利可汗支持杨政道复辟杨隋,并且和李唐和亲,却又派兵支援梁师都的叛乱为名,名正言顺讨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