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9章 强弱易位今胜昔,利字当头古今一(1 / 2)

 现在还不是决胜负,定生死的时候。</p>

雨一直下,两军士兵,无事可干,疲惫不堪。</p>

颉利可汗亲自率领一万多精锐骑兵,在豳州城西耀武扬威,突厥人的骑兵黑压压,一望无际,在平地之上,一万多突厥精锐骑兵,带给守城唐军极大的心理冲击力。</p>

他们都是战场之上刀头舔血,百战之余的老兵,当然知道突厥骑兵的恐怖战力,何况现在居高临下,眼前是一望无际的突厥主力骑兵。</p>

颉利可汗的示威行动取得了完美的效果,唐朝各位将领不由自主地露出畏惧的神色。</p>

未战先怯,这仗就没法打下去,这兵也没法带了。</p>

李世民精于心理战术,他知道气势绝对不能输。</p>

他立即组织将领们开会,详细分析双方利弊,“虏所恃者弓矢耳,今积雨弥时,筋胶俱解,弓不可用,彼如飞鸟折翼;吾屋居火食,刀槊犀利,以逸制劳。”</p>

然后,他下定结论说:“此而不乘,将复何待!”</p>

李世民想主动出击,用一场战斗去挽回失去的军心。</p>

他充满豪气地回头对李元吉说:“今虏骑凭陵,不可示之以怯,当与之一战,汝能与我俱乎?”</p>

逆风之下,自己亲自上阵,这并不是李元吉的作风,他直接拒绝了李世民的建议,“虏形势如此,奈何轻出,万一失利,悔可及乎!”</p>

李世民本来就没有指望和李元吉一同上阵,并不失望,他冷静如水地回复道:”汝不敢出,吾当独往,汝留此观之。”</p>

李世民真是艺高人胆大,只率领一百玄甲精骑,和颉利可汗隔水而语。</p>

他先声夺人,指责颉利说:“国家与可汗和亲,何为负约,深入我地!我秦王也,可汗能斗,独出与我斗;若以众来,我直以此百骑相当耳。”</p>

这是最高统帅之间的对话。</p>

颉利表现出草原勇士和主人的荣誉和尊严,当然不可能真以一万之众,对付李世民区区一百之人,但若要单打独斗,那更是万万不能。</p>

他不知道李世民葫芦里卖的什么药,但李世民的指责,也并不好直面回答,颉利可汗只好不说话,回以莫测高深的微笑。</p>

李世民见颉利不做声,转向颉利身边的二号人物,那是突利。</p>

那是始毕可汗的儿子,是颉利的侄子,他主政突厥东面辽阔的土地,奚、契丹等族,都属于他的势力范围。</p>

突利和李世民是老相识了,李世民毫不客气地说:“尔往与我盟,有急相救;今乃引兵相攻,何无香火之情也。”</p>

李世民并没有吹牛,他很早就和突利相识,并且义结兄弟,想互相有个照应,突利此行,显然并不是来看望兄弟,反而率兵帮颉利入寇。</p>

李世民说到激动之处,就想渡水和颉利单挑。</p>

颉利可汗立即制止了李世民冲动的行为。</p>

最高统帅就应该有最高统帅该有的样子,况且,听李世民话中之意,突利和他的交情匪浅,但自己竟然不知情。</p>

更重要的一点是,突厥表面上人多势众,兵强马壮,但他这个大可汗,已经逐渐失去了对属下的统治力。</p>

现在突厥内部,已经是派系林立,离心离德,内讧随时可能发生。</p>

想不到身边的突利,也和李世民曾经有过盟约,颉利可汗心中产生了一种上当了的感觉。</p>

这种仗如何能打?</p>

颉利萌生退意,他赶快制止了李世民渡水的做法,他加重语气说道:“王不须渡,我无它意,更欲与王申固盟约耳。”</p>

颉利可汗命令突厥的军队后退,以示诚意。</p>

既然不打,外交是李唐的强项。</p>

李世民首先用重利说服突利,让他制止和消除了颉利还想决战的想法。</p>

但贼不走空,突厥大兵出动,必须要有收获,颉利提出了自己的要求,重提和亲,当然珍宝玉帛之类,也是题中应有之义。</p>

李唐在关内道,还没有布局好,现在并不是举全国之力,和突厥正面决战的时候。</p>

结好突厥,本来就是李唐的国策。</p>

但如果只是求财,一切就简单得多。</p>

这个世界之上,能用金钱解决的问题,一般都不会成为真正的问题。</p>

双方谈好了价格,各自回营,撤兵。</p>

下一次再见。</p>

是冤家,终聚头。</p>

他们很快又见面了。</p>

李唐王朝出现内乱,李世民通过政变,非正常登基,成了帝国新的皇帝。</p>